然而,当五个人临刑的时候,神情慷慨自若,呼喊着中丞的名字斥骂他,谈笑着死去了。砍下的头放在城头上,脸上的神情一点也没改变。有位有名望的人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下五个人的头并用棺材收起来,最终与尸体合到了一起。所以现在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唉!当魏忠贤作
的时候,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做官的人,那么大的国中,能有几个呢?但这五个人生于民间,从来没受过《诗》《书》的教诲,却能被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也不回头,又是什么缘故呢?况且当时假托的皇帝的诏书纷纷传出,追捕同
的人遍于天下,终于因为我们苏州民人的发愤抗击,使阉
不敢再将我们株连治罪;魏忠贤也迟疑不决,畏惧正义,篡夺帝位的阴谋难
于立刻发动,直到当今的皇上继位,(魏忠贤畏罪)吊死在路上,不能不说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呀。
由此看来,那么如今这些高官显贵们,一旦犯罪受罚,有的人脫身逃走,不能被远近的百姓所容纳;也有的剪发毁容、闭门不出,或假装狂疯不知逃到何处的,他们那可聇的人格,卑
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轻重的差别到底怎么样呢?因此周蓼洲先生的忠义显
在朝廷,赠给他的谥号美好而光荣,在死后享受到荣耀;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一座大坟墓,在大堤之上立碑刻名,所有四方的有志之士经过这里没有不跪拜流泪的,这实在是百代难得的机遇啊。不这样的话,假使让这五个人保全性命在家中一直生活到老,尽享天年,人人都能够像对待奴仆一样使唤他们,又怎么能让豪杰们屈身下拜,在墓道上扼腕惋惜,抒发他们有志之士的悲叹呢?所以我和我们同社的诸位先生,惋惜这墓前空有一块石碑,就为它作了这篇碑记,也用来说明死生意义的重大,(即使)一个普通老百姓对于家国也有重要的作用啊。
几位有声望的士大夫是:太仆卿吴因之公,太史文文起公,姚孟长公。
写作特色
《五人墓碑记》描述了明朝末年的东林
人和苏州民人不畏強暴与魏忠贤之
英勇斗争的事迹,歌颂了其中五人“
昂大义,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揭示了“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主题思想。文章字数不多,但生动形象,感人肺腑;这除了內容实真、选材典型外,尤其体现在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上。
一、成功地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三结合的表达方式古代的墓碑记属于杂体,常将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本文即具有这样的特色——既记录了有关五位义士的斗争史实,又在议论中抒发了作者爱憎分明的強烈感情。其中文章的第二部分记叙了苏州市民为蓼洲周公伸张正义与阉
斗争的始末。这一部分看似单纯记叙,但我们能从中领略到作者对五位义士的敬慕热爱之情和对阉
的刻骨仇恨。如:文章的第三部分是论五人斗争及其牺牲的意义。在议论中兼有记叙和抒情。比如记缙绅的“易志”写阉
的“不敢复有株治”魏忠贤的畏罪自缢,身居高爵显位的阉
受惩治时表现的可聇行为等等。
这样写既能把要记叙的人物事件
代清楚,让那些斗争的场面历历再目,使人受到感染,又能把这一事件所起的作用揭示出来,以达到表彰英烈、激励后人的目的。
二、成功地运用了层层对比的手法,把人物的特点描绘得更为突出鲜明
1。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病死,与“草野之无闻者”的就义进行对比——一个名字从此湮没,一个却如此光明显耀。2。以读诗书受古训的缙绅,与“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的五位义士进行对比——一个易志,一个高风亮节。3。用“高爵显位”之人不择手段苟全性命的卑劣行为,与五人从容就义进行对比——一个辱人
行,一个仗义牺牲。运用这样的对比手法所起的作用:一是揭示了达官贵人的种种丑态,反衬出五人大义凛然、不畏強暴、临难不苟的高尚品格。二是为议论提供了生动有力的论据,加強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三是加強了文章的气势和逻辑的力量。这三个对比,层层深入,由低层(五人与一般“富贵之子”)到中层(五人与缙绅),进而到高层(五人与高官显爵),五义士牺牲的价值、死后产生的大巨影响等深刻意义,以“义”为核心,示了“死生之大”
写作手法:
这篇文章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来加強艺术效果。第一、二两段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而湮没不足道者”和“‘草野之无闻者”同五人“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族其所为”对比;第五段以缙绅的改变初志、趋炎附势同五人的大义凛然、蹈死不顾对比;第四、六段以高爵显位者一旦抵罪后的卑
行径同五人的英勇就义,谈笑以死对比;第六段以五人“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同假若五人“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人皆得以隶使之”对比,处处反衬出五义士美好高尚的內心世界。
m.Uj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