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听南怀瑾讲《论语》 下章
第21节:听南怀瑾讲《论语》(21
  物理学家丁肇中在众人的眼中是个奇才,他仅用5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学位,1976年40岁的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作为物理学领域的佼佼者,丁肇中在回答提问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知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他对不知道的事情绝对不会去主观推断:“最尖端的科学很难判断是怎么回事。”

 在他看来,在回答难以判断的问题时“不知道”是最好的答案,正是这个“不知道”促使他不断探索世界的奥秘。多年来,他始终充満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不断发现新事实,由“不知”变为“知之”

 国画大师齐白石70多岁的时候对人说:“直到现在,我才知道自己不会画画。”在人们齐声称赞老人的谦逊时,他却郑重重申:“我真的不会画画。”齐白石是从古人的艺术瑰宝与不断的自我学习中看出自己能力的细微处,这种接近真理的“无知”其实是最高的智慧。正如巴金也曾经说过:“我不会写作…”闻者惊诧不已,但如果认真地读他的作品,就会感到巴金的确只是把非说不可的话说了出来。

 曾有则寓言,说一位自命不凡的人为了难倒一位年长的智者绞尽脑汁,收集了历史、地理、哲学、物理等各个领域的未解之谜,让老人以一句话将所有问题都回答出来。老人笑了笑,用一句话说出了他的答案:“我全都不知道”——当一个人清楚自己“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知道。

 已故作家王小波讥讽地说,现代人总把一句话挂在嘴上:“难道这不是不言而喻的吗?”

 事实上,稍微懂得一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大千世界,能够“不言而喻”的事物实在太少了。真正睿智者,是不会用这种狂妄的态度对待知识的。

 孔子说第一等人是天才,其他人既然不是天才就要用学问来弥补。既不是天才,又不肯求学问,就是“不知而作”的人了。天资虽不聪颖,但多听、多看、多经历、多学习,也能得到学问,这就是“知之次也”

 时时进的终身学习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孔子对于自己的人生定位十分准确:他认为自己是一个为了发愤求学问,常常连自己腹中饥饿都无所感觉,甚至连吃饭都忘记了的人。当学问上有所获益,又会快乐得忘记忧愁,连曰渐衰老的威胁都忘记了。

 南先生说,孔子的人生修养是永远年轻的,所以他的学问道德能“苟曰新,曰曰新,又曰新”年轻的为学精神让人永远保持进步的状态,随时都会有新境界。  m.uJIxS.cOm
上章 听南怀瑾讲《论语》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