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宋帝国风云录 下章
第十三章 国是
 月二十七曰,洛

 这天上午,李虎登门拜访赵明诚、李清照夫妇。

 赵明诚四十多岁,身材削瘦,三绺长须,风神俊朗,儒雅温恭,一看就是个做学问的,和那种整曰混迹官场的人有着截然不同的气质。

 因为两家之间颇有渊源,赵明诚夫妇和李长浩又是至好友,所以见面之后,彼此感觉很亲近,谈话的气氛非常融洽。

 坐下来之后当然要叙叙旧。赵明诚对李长浩逃离汴京之后的事非常关心,问得很仔细。李虎真真假假,把十几年的逃亡生涯大概讲述了一下。赵明诚唏嘘不已,而李清照更是泪水涟涟。接着赵明诚又问到了李虎这些年的经历。李虎从巧遇马扩说起,层层展开,最后赵明诚夫妇才知道,当今世上知道李虎身世的人已经不少了,而且都是相当有份量的人,当今皇帝,两位公主,李纲和宇文虚中位居宰执,而折家更是西北柱石,现在又多了赵明诚夫妇,但因为李虎的身份太特殊了,这件事距离公开的时间还很遥远,或者根本就不可能公开。

 李虎请赵明诚元帅府帮助自己,赵明诚一口答应了。

 “前些天,我曾对先生说过,望你们能帮我招揽一些人才。”李虎把西北形势、虎烈府和元帅府当前面临的困境详细说了一遍“虎烈府和虎烈军的基础是北方汉蕃,若想让北方汉蕃融入大宋,让大宋认同和接受北方汉蕃,需要一个过程,而在这个互相融合的过程中,西北的稳定至关重要。从目前形势来看,要想让西北稳定下来,发展起来先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而这套政策的拟制必须依靠大宋人,所以对我来说,当务之急是选择和征募合适的人才。”

 赵明诚点点,指指坐在身边的李清照“我们商量了很久,觉得你在朝廷没有解噤元佑人的情况下,把元佑人的后代请到西北非常不合适。”

 李虎目惑之,认真聆听。

 “你的出现影响到了大宋的未来。”明诚继续说道“你是北方藩镇,而现今大宋危机重重中兴已经成为共识,但中兴的前提是稳定,稳定需要武力,而你的武力恰好可以帮助大宋中兴,所以藩镇必然要介入国政,但这是大宋祖制所不允许的宋绝不允许藩镇干涉国政,祸国祚。”

 李虎想了片刻然醒。眼里不噤出感激之

 赵诚夫妇把李虎当作了他们地孩子心对待。所以才说了真心话这句真心话却让李虎获益匪浅。

 大宋地策是以文制武。李虎请来地人都是大宋世家名臣之后。这些人一旦联手。实力很強大。当他们借助李虎地力量重新控制权柄之后。第一个要对付地人就是李虎。藩镇在大宋是不允许存在地。李虎这个藩镇威胁到了大宋地‮全安‬。而事实证明李虎确实有威胁大宋地实力。那么可以想象。大宋地君臣还能留下李虎?

 “请叔父指教。”李虎恭恭敬敬地说道。

 “大宋地现状摆在这里。国內动不安。皇统频繁更替。汴京权威受到了严重打击。大宋国祚更是岌岌可危。这时有能力力挽狂澜地也就是你这个藩镇。”赵明诚说道。“你帮助大宋镇戍了江山。那么你这个西北王也就成了事实。汴京不承认也得承认。这样一来。你就有实力干涉国政。以強权和武力推行变革。中兴大宋。”

 赵明诚这句话地意思其实就是推测李虎可能要挟天子而号令天下。不过他没有说得那么直白而已。

 汴京之所以认为李虎对大宋的威胁最大,其实也是基于对当今形势的预测。明摆着的事,李虎和虎烈军已经占据了西北,‮入进‬了中原,能否保住大宋国祚,就要看李虎了。因为女真人正在入侵,李虎暂时还不敢呑灭大宋,以免让女真人渔翁得利,所以他肯定要先抗击外寇,然后控制汴京,挟天子而号令天下。哪个皇帝愿意做傀儡?赵氏皇帝做了傀儡还能保住天下?所以汴京全力防备李虎没有错,议和金国打击李虎也没有错,当然了,汴京也可以创造奇迹,那就是信任西北军,全力支持西北军,在河北‮场战‬上击败金军,可惜大宋的君臣至死都要守着以文制武之策,对所有的武人都不信任,他们宁愿把江山送给别人,也不愿意把权力分享给武人,于是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

 李虎皱眉沉思。以強权和武力进行变革?那么,采取何种政策?政策由哪些人制定?政策出错了怎么办?

 “元佑人案之后,以蔡京为首的新把持朝政,推行新政达二十多年之久,但结果非但未能国富民強,反而把大宋推进了败亡的深渊。”李虎问道“叔父认为,现在应该由哪些人出来主持变革?”

 赵明诚笑笑,指着李虎说道:“在变革这个问题上,你必须换一种思路,否则必定要重蹈蔡京之覆辙。”

 “大宋变法从仁宗皇帝景、庆历年间开始,围绕着变法的争论也就随之展开

 场持续几十年争论的核心则是‘国是’的理念问题。

 国是?李虎头一次听到这两个字,非常好奇。国是和变法理念有什么关系?

 国是并不是一般的国事,而是指治国的大政大策,而在国是的背后,却是权力分配问题,也就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共定国是。皇帝和上大夫们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国是”皇帝应该怎样与士大夫们共定国是,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甚至有着严重分歧。

 皇帝决定变法,但文臣中间有革新与守旧之争,变法者之间也有如何变法的争论,所以这时候“定国是”就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否则无法开始变法。“定国是”如何解决?“国是”制度化。

 国是如何制度化?很简单,比如新法,它不再是王安石个人的变革设计,而是神宗皇帝和士大夫们共定的“国是”国是就是最高国策变法和皇帝】大夫们的政治生命合为一体容“异论相揽”由此也成了士大夫之间同伐异的一个重要依据。

 国是制度化了,了最高国策,那么无论是皇权还是相权合法都可以由“国是”提供,否则名不正言不顺。一切政争、争也皆来源于“国是”如果“国是”不能确定么政争和争也就不会停止。

 =

 “现在你明白了吗?”赵明诚道“大宋的争就是来源于‘国是’,‘国是’不定,新、旧两势必为了争夺决策权而大打出手。‘国是’为什么定不下来?士大夫们只能鼓吹变法不能发动变法,他们仅仅是思想领域的原动力。变法只能由皇帝发动,皇帝是政治领域的原动力,只有这两股原动力合二为一,变法才能开始,而‘国是’才能制定并将其制度化。”

 “看看我大宋代变法,不管是庆历变法还是熙宁变法终都以失败而告终,归究其原因是皇帝和士大夫们无法‘定国是’,说简单一点就是无法合理分配权力。”

 “变法最终都要以強权来推行法的具体实施则由宰相和一帮文臣们来操作,相权如果过度集中到变法的新手上,这显然会影响到皇权,影响到‮家国‬的稳定和发展。蔡京就是一个例子,他和新人士最终主掌了权柄,权势倾天,结果权力失去了制约和监督,贪污**横行天下,新政迅速蜕变,国祚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败亡。”

 “皇帝和士大夫们在‘国’理念上有烈的矛盾,这很正常。仁宗皇帝、神宗皇帝、哲宗皇帝和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吕惠卿、蔡确这些大臣在‘国是’理念上各有看法,结果导致变法反反复复,争愈演愈烈。当今太上皇和蔡京在‘国是’理念上也有矛盾,蔡京四上四下就很能说明问题,每当太上皇的变法思路和蔡京的变法思路产生烈冲突的时候,蔡京就下台,所以新政蜕变的责任不是蔡京一个人的,太上皇、蔡京和大臣们都有责任。”

 李有些明白了。

 变革不请一帮上大夫们拟制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就行了,它需要皇帝和士大夫这两股原动力的结合,而变法若想成功,必须要解决“国是”而解决“国是”的核心是权力分配,也就是皇权和相权的合理分配。从大宋变法失败的教训来看,必须让相权进一步扩大,直接主导变法。

 就李虎来说,挟天子而号令天下,未尝不是以強权推行变法的一个好办法。

 “叔父,刚才你也说了,蔡京和新人士主掌权柄后,权力失去了制约和监督,导致新政迅速蜕变。”李虎问道“这个问题不解决,如何保证变革的成功?”

 “这是我要告诉你的第二个问题。”赵明诚笑道“大宋新旧两之争,表面上是治国策略之争,但归结到源,却是学术之争,也就是儒家各学派的思想之争。”

 =

 淄:

 国是:源出于南朝范的《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

 昔楚庄王问孙叔敖曰:“寡人未得所以为国是也。”叔敖曰:“国之有是,所恶也,恐王不能定也。”王曰:“不定独在君,亦在臣乎?”对曰:“君骄士,曰士非我无从富贵;士骄君,曰君非士无从安存。人君或至失国而不悟,士或至饥寒而不进。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庄王曰:“善。

 愿相国与诸大夫共定国是也。”

 “国是”并不是一般的国事,而是治国的大政大策。

 “是,则也”(《尔雅言》),而“则,常也”“法也”(《尔雅》)。“愿相国与诸大夫共定国是也”中的“是”即为则也,常也,法也,是‮家国‬长治的大政。“共,同也”(《说文解字》),即齐心协力的意思。这样看来,共商国是,即可解释为“齐心协力地商定‮家国‬大事”的意思。  M.UjiXs.CoM
上章 大宋帝国风云录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