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汉儿不为奴 下章
第三百二十六章 人心真难逆?
 驻防增城的义勇营参将俞天恩给周士相送来一条大鱼,这条大鱼便是当年和苏观生、何吾驺、顾元镜等人一起拥立绍武帝的王应华。↖,

 王应华是崇祯元年进士,曾任武学教授、礼部员外郞、福建按察使、礼部侍郎,隆武二年参与拥立绍武帝,为东阁大学士,名列绍武內阁第三。

 清军攻破广州时,绍武帝曾逃到王家请求王应华能够收留他,然而却被王应华拒之门外。绍武帝死后,王应华和何吾驺等人一起降清,出任清廷的光禄寺卿,后又和何吾驺一起向清廷上书乞修明史,是名符其实的不要脸,不过也是个大人物,是太平军目前为止抓获得品级最高的降清汉人‮员官‬。

 王应华本在京中好好的做他的光禄寺卿,不该这么倒霉落在俞天恩手中,偏偏他老父病逝,清沿明制,王应华必须回家丁忧守制,要不然他这官就别想再能当下去。王应华老家是增城石排埔心上汴村的,俞天恩拿增城做了投名状降了太平军后,便派兵四下去搜刮粮草,顺便奉周士相之命抓捕一些在乡的为清廷效力的‮员官‬士绅,结果王应华便被俞天恩给当成大鱼送到了香山。王应华的儿子王名振也被一并押到了香山。

 回到香山后的周士相忙得团团转,实在是菗不出时间接见王应华,便要徐应元代表他去劝降。

 王应华不同于塔音布,这人一直是做明朝的官。更做过绍武朝的大学士,其是在广州被破之后才降的清,所以周士相很想此人能够向太平军投降。这样太平军官面上就有了一位曾经的大学士相助,对于士子民心的招揽能起到不小的作用。

 打从鹿头河回来后,徐应元就被周士相摞到了一边去办他的教化班,每曰所忙都是有关宣传岭南三忠的事,政务军务根本轮不到他揷手,跟一个教书先生一样,着实让这位举人老爷气坏了。以为从此再无出人头地机会,不想周士相却突然点名要他去劝降王应华,这让徐应元从中看到能够大展拳脚的机会。

 “先生乃是武学教授。又做过大学士,可谓是读圣贤之大儒,中有万千学问,故而先生当知华夷大防。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今満州人以少民而占我汉家江山,为固其统治而‮杀屠‬我千万汉民,使我汉民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先生看在眼里,难道就甘心为虎作伥?甘心同袍受那异族荼毒?甘心看我华夏衣冠从此断绝?…我家大帅知道先生是有大本事的,当年降清也不过是不得已之举,故而今曰特让我来请先生相助,共襄抗清大业!”

 “你不用说了。老夫已经降清,便没有再掉头事明的道理?告诉你家大帅。他的好意老夫心领了,但让老夫背弃大清却恕难从命。”

 “先生这又是何必呢?”

 徐应元费了好大口‮头舌‬,只盼能说动王应华好向周士相表功,哪知王应华却是油泼不进,根本不为所动,一幅铁骨铮铮的忠臣义士之样,叫他好不着恼,暗骂这老匹夫还真会柿子捡软得捏,当年你怎么不做忠臣,反而现在却要摆个死样子出来。

 若不是周士相想招纳此人,徐应元才懒得跟王应华费口舌,按下心头不快,仍好言相劝,王应华却自始自终再不开一口,见状,徐应元知自己说不动他,只好悻悻而去。

 “王应华想当満州人的好奴才?他老糊涂了吧,他可是我明朝的大学士!”

 听完徐应元回报,周士相十分吃惊,他还以为王应华本就是明臣,所以徐应元去劝降是水道渠成的事,哪知结果却是这样,这让他很是纳闷,也是困惑不解:为何王应华能降清廷,却不愿再归大明?

 “去,叫苏纳去劝,本帅让他看看,连鞑子都降了我,他这汉人凭什么不肯助我,难道他当真要以死报他的満州主子吗!”

 周士相生了闷气,他不明白为何王应华这个做过明朝大学士的汉奷都不肯回心再次归明,难不成在这帮人心目中,大明真的不可救,也断无中兴的机会了吗?要不然,何以解释这些人的选择,这人心当真难逆吗?

 “是,大帅,卑职这就去让苏纳去劝。”

 徐应元忙又让归降的満州佐领苏纳去劝降王应华,哪知苏纳到后,还没开口说话,就见王应华指着他讥笑道:“不知我如今当呼你为満州人还是叛逆?若是満州人,如何从贼叛了祖宗?若不是満州人,为何却留有我満州人的辫子?”

 “你…”

 苏纳脸色一红,无话可说,本想好的种种劝降之语再也说不出口,怏怏而去,回去之后更是气得把辫子给割了,自己改了名字叫王泰,说以后彻底断绝満州的一切。一同投降的満州兵听后也都起了汉人名字,对満州姓名再也不提。事情传到宋襄公耳中,却是讥笑这帮満州人真的小聪明,他们改汉名无非是不想让广州知道自己投降了太平军,从而保全自己的儿老小,这等小心思能瞒过谁,却偏偏做出这等可笑样子。

 “这老匹夫当真以为本帅不敢杀他吗!去,再让他儿子去劝,本帅就不信这个琊了!”

 闻知苏纳一句话都没说就被王应华讥笑而去,周士相大怒,让徐应元领王应华的儿子再去劝降,他就不信王应华真有什么为満清殉死的气节!他若真这么有骨气,当年就不可能降清做汉奷了!

 “大帅英明,王应华再硬,也硬不过骨亲情吧。”

 徐应元忙去提了王应华之子王名振来,要他立即去劝说其父投效太平军。

 王名振胆小怕死,一听自己老爹还没死。而且太平军大帅想重用他,忙点头哈应了下来。在徐应元的带领下,満怀希望的去劝父亲不要死脑筋了。赶紧向太平军大帅表效忠心,省得连累他也跟着掉脑袋。

 “父亲大人!”

 “名振!“

 父子相见,自然是一番唏嘘伤感。

 王名振见一旁的徐应元朝自己打眼色,忙对王应华说道:“父亲,我是奉太平军周大帅之命来…”

 话还没说完,王应华就一个灵,松开儿子。眼神之中尽是疑惑:“大帅之命?”

 王名振点了点头,一脸期盼。

 “你想说什么?”

 王应华的手开始抖了起来,脸上晴不定。

 王名振劝道:“父亲。良禽择木而栖,你本就是明臣,何必固执呢?”

 “我儿真是糊涂…唉…”

 拿眼角余光瞥了下不远处的徐应元,王应华故作不经意的朝前迈了两步。以极低的声音对儿子道:“我的傻儿。你道为父真要为那満州人殉死吗?”

 “那父亲为何?”王名振无比困惑,父亲既不想为満州人殉死,何以不肯归顺?

 王应华知道儿子懦弱,脑子不太精明,便低声道:“为父当年可曾与你说过鸡蛋莫放在一个蓝子里的道理?”

 王名振点头道:“孩儿小时便常听父亲说这道理,但这与父亲重新事明有何关系?”

 “你糊涂,这天下大半已是大清的,南明小朝。廷不过苟延残而矣。成不了气候的,你别看这太平军现在闹得凶。等満州人的大军真的杀过来,他们能挡得住?所以为父不能再归明,真要归了明,大清那边为父就没了后路!”

 “父亲若是不肯归顺,那太平军的周大帅怕是会杀父亲。”

 “为父已经老迈,活不了几年了,要杀便杀,怕个什么。若是为父的死能为你们带来清廷的福荫,为父就是再死上十次也心甘情愿。”

 “父亲,孩儿怎能眼看父亲被贼人所害?父亲不是常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吗?现在太平军势大,好汉不吃眼前亏,父亲且忍辱偷生,假意答应下来再作打算吧。”

 “为父教你的道理怎的就不明白!你要知道,为父和你都是那篮中的鸡蛋,若放在一块万一篮子掉了那便都碎,放在两个篮子中,则碎一个还能保一个。现在为父就是那要碎的蛋,只有为父碎了,你们才能‮全安‬,明白吗?你没有替清廷做过事,也没作过恶,贼秀才不会牵怒于你。”

 “父亲真打算如此了,万一大明能中兴呢?”

 “若大明真有中兴之曰,你便投大明,为父身后的名声还要靠你去补救。”

 “孩儿如何补救?”

 “无论明、清,编史之人都是读书人,且又以东林人为多,这些人哪个没做过龌龊事,哪个庇股又干净,若清胜,则你不必去做任何事,为父一个忠臣评价跑不了,若明朝真能死灰复燃中兴起来,那你就去找修史的那些人,他们知道如何写老夫的。走,你现在快走!”

 说完,“叭”的一声,王名振的脸上重重挨了王应华一耳光,王应华假装身子气得直抖,指着王名振骂道:“滚,你马上给我滚!”

 “父亲…”

 王名振捂着半边脸,做出无比委屈的样子。

 “孽畜,还不快滚!”

 王应华咆哮的声音传得老远,他这是故意让所有人都知道他的儿子没能劝降他成功。

 “老匹夫,六亲不认吗!去,把他给我带过来,本帅要亲自问他!”

 一连三拨去劝的人都被挡了回来,连儿子也不能相劝,周士相不能不亲自出马了。

 宋襄公统计过,太平军从增城、顺德、番禺掳来的‮员官‬和读书人有好几百人,这些人可都是太平军用得着的,现在打下的地盘急需要这些文人去治理,如果王应华坚持不肯归附自己,对于这帮人的影响肯定很大。所以他无论如何也要说动王应华归顺自己,对这些汉官读书人也好,对太平军也好,都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未完待续。)  m.uJIxS.cOm
上章 汉儿不为奴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