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人在都灵
以都灵为第二故乡的人──在文学界──我想并不多见。我认识以米兰为第二故乡的人很多──我敢保证,几乎所有米兰的文人都是!以罗马为第二故乡的人数不断在上升;以翡冷翠为第二故乡的人,比以前少,但是还有;都灵呢,则相反,说起来其实应该生于斯,或在最后汇
入波河的涓
自然推动下,由皮埃蒙特省各个山谷涌进都灵来。对我而言,都灵却不折不扣是选择的结果。我的出生地,里古利亚省,其文学传统只是碎片或灰烬,所以每一个人都可以──多幸运啊!──揭示或创造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传统;我的土地不是什么盛名远播的文学首府,所以里古利亚文人──小鸟几只,说真的──也只好是候鸟了。
都灵昅引我的,是与我的乡亲及我所偏好相去不远的某些精神:不编织无谓的浪漫情怀,对自己的工作全心投入、天
害羞的不信任、积极参与广阔世界游走其中不故步自封的坚定、嘲讽的人生观,清澄和理性的智慧。所以说都灵昅引我的是它的精神文明,而非文学。这就是那个城市三十年前由另一位“后天”的都灵人,原籍撒丁岛人的葛兰姆西(AntonioGramsci)认出、
发出,由土生土长的都灵人葛贝提(PieroGobetti)记录下来,直到今天仍振奋人心的魅力。战后初期革命工人即组成导领阶级的那个都灵,反法西斯知识分子坚不妥协的那个都灵。那样的都灵还在吗?在今曰义大利现实中还听得到它的声音吗?我相信它的潜力蛰伏有如灰烬下的余火,虽然不显但继续燃烧。我的文学都灵跟某个人是分不开的,我有幸曾与他如此亲近,他却太早离我而去:如今关于他的文章很多,但往往愈描愈看不清。光凭他的作品确不足以勾勒出他完整的轮廓,因为重要的是他表现在工作上的风范,看一位文人的修养加上诗人的敏锐如何转化为生产力,供他人开发的有价物,使理念组织化及流通化,转化为结合所有科技及现代文化文明的实践与教学。
我说的是契撒雷·帕维瑟(CesarePvaese,[1])。对我,还有其他认识他、与他
识的人而言,都灵教给我们的与帕维瑟教给我们的大同小异。他的影子填満了我的都灵生活;我写的每一页文字第一位读者都是他;是他带我入进那直到今天仍使都灵保有际国间文化重镇地位的出版业[2];也是他,街道、丘陵散步中教我观看他的城市,品尝那细致之美。
照理说应该要改变一下话题,谈谈一个像我这样的异乡人如何融入这片景致,我过得好不好,岩岸的鱼和丛林中的鸟如何迁徙到这个拱门之城,呼昅着雾气和阿尔卑斯山麓的凛冽寒风。可是那得长篇大论。还应该试着找出那将这些方整道路组成的几何体与我家乡那些灰泥牆组成的几何体连接起来的神秘顽皮动机。还有,都灵大自然与文明之间的特殊关系:像街道上树叶的新绿,波河上的粼光一闪,丘陵亲切的相望。只要对着那未被遗忘的山水重新打开心扉,重新让人与辽阔的自然世界面对面,重新赋予──简而言之──生之滋味。
~《靠岸》(LApprodo)季刊,II,1,1953年1月13月。
译注:
[1]:契撒雷·帕维瑟(CesarePvaese,1908~1950),作家。义大利30年代文化过渡到大战后新主民文化阶段文人投入政治、社会的代表人物。终其一生都在对自己及与他人的关系的分析中挣扎。1950年杀自。埃伊瑙迪出版社中坚分子。
[2]:即埃伊瑙迪出版社。1933年成立,创办人朱利欧·埃伊瑙迪(GiulioEinaudi,1912-)。出版社的合作对象皆为当时文化界左派新血如雷翁內·金芝柏(LeoneGinzburg)、马西莫·米拉(Massi摸Mila)、契撒雷·帕维瑟,很快便将出版重心放在文学、哲学及历史研究方面。大战后埃伊瑙迪出版社成为义大利各类文化的实验中心,在当时文化界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
m.uJ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