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谢幕
《中篇1或短篇4》已经写完,对它我再没有什么话要说。否则,原该将标题改为“中篇1或短篇5”的。但《小说月报》编辑部的朋友们希望我写一篇创作谈,我只好从命。我想这大概就相当于演出后的谢幕。我就抄录两则平曰的读书笔记于下,向读者聊表谢忱。
1。陀斯妥耶夫斯基说:“我不能没有别人,不能成为没有别人的自我。我应在他人身上找到自我,在我身上发现别人。”
巴赫金说:“我能够表达意义,但只是非直接地,通过与人应答往来产生意义。”
我想:每个人都是生存在与别人的关系之中,世界由这关系构成,意义呢,藉此关系显现。但是,有客观的关系,却没有客观的意义。反过来说也成,意义是主观的建造,关系是客观的自在。这样,写作就永远面临一种危险:那些隐蔵起来的关系,随时准备摧毁我们建造起来的意义。
2。普鲁斯特写道:“无论现在,还是在某个遥远的时刻,无论勺子碰到盘子发出的声音,还是凹凸不平的石板,亦或是玛德莱娜小点心的味道,都把逝去的时光重现在我们眼前,…一个活的生命的存在,依赖于它在现在与过去时光的共同点上,找到唯一的生存空间,并且在这里把握住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说,只有超越时间概念,一个活的生命才有可能出现。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当我下意识地辨认出玛德莱娜小点心的味道时,我对死亡的恐惧心理一下消失得无影无踪,因为,在这一刻里,我身上的活的生命具有了超越时间概念的特征,因此,未来的兴衰荣辱对我也就无足轻重了。”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第一,超越时间能给人的困境以什么弥补呢?第二,这怎么就能消除掉对死亡的恐惧?不不,这种幸福感或喜悦感并非是来自心中自由地重现往事,而是来自可以脫离现实劳役进人艺术的欣赏,并不是因为可以把住曰的生活重复经历一回,而在于能够从中观赏被往曰的匆忙所错过了的美感。于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虽不能以对错来判定,却可由美丽来确认了。如果再能从中留意到,无边无际的空间和无尽无休的时间中生生不息,原是有这样一条永无止境的审美路在,死亡的恐惧就可以消除除。
以上两则读书笔记仅仅是两则读书笔记,与《中篇1或短篇4》毫无关联。
一九九二年
新的角度与心的角度
——谈周忠陵小说
1
也许是87年也许是86年,忠陵要我为他的小说集写一篇序,说是有一家出版社愿意为他出一本集。“序”已经诞生了好几年,但“集”却一直没能出世。因为忠陵的小说难于盈利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商业的考虑恰在那几年开始袭击文学,随后文学节节败退溃不成军,像土匪或逃犯般地去找各自的水泊梁山了。说起如此形势,忠陵夹骂地开怀大笑,相信这实在不能算一件坏事。“小说创作是一种绝对孤独的个体化作为,跟所谓世俗化的普遍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该彻底无干。”这样的话,配上骂声、笑声,配上碗口
的一副身
,配上“淡芭雪茄”的烟雾缭绕,便是不见忠陵的曰子里总能见到的忠陵的样子。
2
87、88年以后这家伙也下了海,开书店、办印刷厂、批发挂历,说是“不然穷死了可怎么办”但至今没见他发什么财,一如没见他的体重有所增添。他说他的经商热情总是随着夏天的结束而降温,冷却,被莫名的荒诞感顶替。入进秋天,暑热消散,天空变得明朗,鸟儿飞在更高的地方,心里感到孤独、落寞、迷茫和漫无边际的感动,便到了忠陵写作的季节。那时他足不出户,伴着烟和茶,伴着音乐和自己的影子,凭窗眺望远远近近的人间,心绪在高高低低的地方飘游,于是重重叠叠的生活幻现出无穷而且奇异的组合与角度,便找一支笔来捉住它们才能甘心。写到天气转暖,他又在屋子里憋不住,跟随着
动的舂风満世界去奔走了。我看,忠陵生活的这种季节
,无意中是对人类存在的一个概括,是对生命务实务虚之双重必要
的一个证明,是对文学诞生以及永存的一个解说。
3
我一向认为好的小说应该是诗,其中应该渗透着诗
。(顺便说一句——这并不是在褒奖所有自以为是的“诗”因为没有诗
的“诗”比比皆是,并不比没有诗
的小说少。)什么是诗
呢?最简单的理解是:它不是对生活的临摹,它是对心灵的追踪与缉拿,它不是生活对大脑的
练,它是一些常常被智力所遮蔽所肢解但却总是被梦(并不仅指夜梦)所发现所创造的存在。相信某些处在儿童期的“唯物主义”者必然要反对上述看法,他们只相信存在决定意识,仿佛意识仅仅是存在的被动的倒影。其实意识并不与存在构成对立关系,意识(和梦)也是存在。譬如深夜,这人间更多地存在着什么呢?千千万万的梦。这千千万万神奇莫测的梦的存在必定会在天明时有所作为。常有人把写作者比为白曰梦者,这很对。这白曰的梦想,是人类最可珍贵的品质,是这白曰的梦想拯救了“唯物主义”者们那些僵死的存在,在物质呀、生产力呀、经济基础呀之上创造出神奇多彩的意义、价值和魂勾
魄的生之魅力。正如忠陵所言:“因此珍视生命中的点点滴滴,一次痛苦一次惊骇和喜悦,哪怕一个男人的一瞥和一个女人的一笑,其实这都很重要,在方便的时候它们都会不请自来,给你制造出成堆的幻觉和幻觉中的诗意,这是心中飘然而至的图画,一旦形诸文字便成了文学。”失去幻觉,失去梦想,失去诗
,失去飘然而至的图画,那样的一个物质世界不仅是不能发展的而且是没有趣味的而且是再可怕不过的。人间需要梦想因而人间需要艺术,还是那句话:据此作家应该有一碗饭吃。
4
但是艺术家和作家若想总有一碗饭吃是不容易的,他们不能重复制造不能堕落为工匠,他们的艰苦在于要创造,创造之后还要创造;一旦停滞就不如像鲁迅先生所倡导的那样去找个别的事做。因此很多很多聪明的写者深知停滞的危险,(缺乏俏货的小店面临关张,不能更新产品的工厂难免倒闭,没有新节目的杂耍班子就要散伙。)开始在这个叫作地球的地方寻找新鲜的材料和方法,其状如同淘金的、测绘的、考古的、甚至炒股票的、走私贩货的、制造伪币的。虽创新之风蔚然成势,但慨叹之声随即传来:“你不能不承认,一切可写的都已经被写过了,所有可能的方法都已经被发现完毕。”正如忠陵所言:“当前并没有什么范本可供我们寻求和借用。因此,在轰轰烈烈的生命秩序中企图找到一种表现形式并且使之有别于其他似乎就很难很难了。”那么,新的题材新的语言新的结构新的角度在哪儿呢?也许正所谓骑着驴找驴吧,那些玩艺儿很可能不在身外而在心中,从来就在那儿,永远都在那儿。新的角度不在空间中甚至也不在时间里。新的角度肯定决定于心灵的观看。正如忠陵所言:“这样,我就在靠椅的这个视点上很稳妥地找到了自己。因此,我敢说,我们并不是生活在行进的时间中,而是生活在魔方似的空间和状态中,此时此刻我端坐在窗前欣赏月光与我仰坐一在辉煌的酒吧欣赏音乐,世界的整个构成与组合就绝对的不同。”请注意“状态”这个词,那正是心灵的创造,人并不是生活在三维的空间和四维的时空里,而是生活于多维的状态中,状态者,乃心与万事万物自由无穷的关联与结构。
5
我相信,心灵的角度是无限的,至少对我们的大脑而言是这样。有一位当代的哲学家在说到大脑与心灵的区别时间道:“大脑是否能做到心灵所能做的一切?”回答当然是:不能。心灵的丰富是大脑所永远望尘不及的。这让我想到写作,让我看到了写作之不尽的前景。写作若仅限于大脑的操作(花样翻新)终归是要走入穷途的,而写作若是大脑对心的探险、追踪和缉拿,写作就获得一块无穷无尽的天地了。我以为历来伟大的作品都是这样的产物,以后也依然如此。所谓“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艺术家的能力可能就在于比别人更能捕捉到心灵的图景,虽然永远不能穷尽心灵的一切。忠陵的写作显然是由于这样的
望,是向着心灵的探险。因而忠陵的小说比较地忽略故事,他说,故事“只是在需要时借来用用而已。这就像借用锄头和播种机耕种庄稼一样”他重视的是庄稼而不是锄头,是心灵的获得而不是外部经历,而心灵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心灵是一种至千万种变动不居的状态。
6
我常想,所谓小作者和大作家,其区别多半不源于外部经历的多寡,而在于內心世界的贫富,在于走向內心的勇气和捕捉心魂的能力。文字语言之于写者,以及线条画彩之于画者、音符节拍之于歌者,相当于一种捕具或显影剂,把纷纭缥缈的心绪、心思、心
以。及由之而生的种种可能的图景捕来,使一个隐形的世界显现。这样的世界才是人所独具的世界,是人脫离开马驴猫犬而独享的世界。可能是罗兰·巴特说过:写作是语言的历险。可能还是这个罗兰·巴特说过:不是人创造了语言,而是语言创造了人。所以我想,语言并不是一个预先已有的捕具,而是在捕捉的同时被创造出来的。这可能同时是三个悖论:语言是捕具/语言是猎物。我们去捕捉/我们被捕捉。我们是永远的自我捕捉者/我们是永远的自我漏网者。于是我又想起了忠陵夹骂的开怀大笑,可能就是在这种意义上讲,写作与所谓的普遍世俗精神应该彻底无干,我们在捕捉中存在和成长,从心的角度了望新的角度,从新的角度了望心的角度。写作就是这样一种事业或者嗜好,不大能够盈利。
7
在这篇所谓的评论中,竟然没有取忠陵的任何一篇小说作一次剖析,没有看出他的写作究竟属于什么
、门派或主义,这多少使我有些不安。但这罪行应该由忠陵和小天二位承担。我说过我不会写评论,可他们就是不信。我只想,以后再不冒充评论者。
一九九三年八月三曰
m.uJ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