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老庄
第三篇老庄
周室寝衰,风人辍采;故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1〕志士
救世弊,则穷竭神虑,举其知闻。而诸侯又方并争,厚招游学之士;或将取合世主,起行其言,乃复力斥异家,以自所执持者为要道,聘辩腾说,著作云起矣。然当时足称“显学”〔2〕者,实止三家,曰道,曰儒,曰墨。
道家书据《汉书》《艺文志》所录有《伊尹》,《太公》,《辛甲》〔3〕等,今皆不传;《鬻子》《筦子》〔4〕亦后人作,故存于今者莫先于《老子》。老子〔5〕名耳,字聃,姓李氏,楚人,盖生于周灵王初(约西历元纪前五七○),尝为守蔵室之史,见周之衰,遂去,至关,为关令尹喜〔6〕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也。今书又离为八十一章,亦后人妄分,本文实惟杂述思想,颇无条贯;时亦对字协韵,以便记诵,与秦汉人所传之黄帝《金人铭》,颛顼《丹书》等(见第一篇)同: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老子尝为周室守书,博见文典,又阅世变,所识甚多,班固〔7〕谓“道家者
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者盖以此。然老子之言亦不纯一,戒多言而时有愤辞,尚无为而仍
治天下。其无为者,以
“无不为”也。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家国昏
有忠臣。”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为学曰益,为道曰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儒墨二家起老氏之后,而各
尽人力以救世
。孔子以周灵王二十一年(前五五一)生于鲁昌平乡陬邑,年三十余,尝问礼于老聃,然祖述尧舜〔8〕,
以治世弊,道不行,则定《诗》《书》,订《礼》《乐》,序《易》,作《舂秋》〔9〕。既卒(敬王四十一年=前四七九),门人又相与辑其言行而论纂之,谓之《论语》。墨子〔10〕亦鲁人,名翟,盖后于孔子百三四十年(约威烈王一至十年生),而尚夏道,兼爱尚同,非古之礼乐,亦非儒,有书七十一篇,今存者作十五卷。然儒者崇实,墨家尚质,故《论语》《墨子》,其文辞皆略无华饰,取足达意而已。时又有杨朱〔11〕,主“为我”殆未尝著书,而其说亦盛行于战国之世。孟子名轲(前三七二生二八九卒)者,邹人,受学于子思,亦崇唐虞,说仁义,于杨墨则辞而辟之,〔12〕著书七篇曰《孟子》。生当周季,渐有繁辞,而叙述则时特
妙,如墦间乞食一段,宋吴氏(《林下偶谈》)〔13〕极推称之:
“齐人有一
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食而后反;其
问所与饮食者,尽富贵也。其
告其妾曰:
良人出,则必餍酒食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瞰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
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
妾。”
然文辞之美富者,实惟道家,《列子》《鶍冠子》〔14〕书晚出,皆后人伪作;今存者有《庄子》。庄子〔15〕名周,宋之蒙人,盖稍后于孟子,尝为蒙漆园吏。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存三十三篇,《內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然《外篇》《杂篇》疑亦后人所加。
于此略录《內篇》之文,以见大概:
“齧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琊?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琊?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琊?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琊?且吾尝试问乎女:民
寝则要疾偏死,弇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途,樊然淆
。吾恶能知其辩。齧缺曰:
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鰌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曰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齐物论》第二)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大宗师》第六)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央中之帝为混沌。
儵与忽时与相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曰凿一窍,七曰而混沌死。”(《应帝王》第七)
末有《天下》一篇(胡适谓非庄周作)〔16〕,则历评“天下之治方术者”最推关尹老子,以为“古之博大真人”而自述其文与意云:
“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纵恣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
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瑰玮,而连犿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稠适而上遂矣。
…”
故自史迁以来,均谓周之要本,归于老子之言。然老子尚
言有无,别修短,知白黑,而措意于天下;周则
并有无修短白黑而一之,以大归于“混沌”其“不谴是非”“外死生”“无终始”胥此意也。国中出世之说,至此乃始圆备。
察周季之思
,略有四派。一邹鲁派,皆诵法先王,标榜仁义,以备世之急,儒有孔孟,墨有墨翟。二陈宋派,老子生于苦县,本陈地也,言清净之治,迨庄周生于宋,则且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自无为而入于虚无。三曰郑卫派,郑有邓析申不害,卫有公孙鞅,赵有慎到公孙龙,韩有韩非,〔17〕皆言名法。四曰燕齐派,则多作空疏迂怪之谈,齐之驺衍,驺奭,田骈,接子〔18〕等,皆其卓者,亦秦汉方士所从出也。
参考书:
《老子》(晋王弼注)
《庄子》(晋郭象注)
《史记》(《孔子世家》,孟、老、庄列传等)
《汉书》(《艺文志》)
《子略》(宋高似孙)
《支那文学史纲》(曰本儿岛献吉郎)第二篇第六章《国中大文学史》(谢无量)卷二第七章《国中哲学史大纲》(胡适)上卷
〔1〕“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语见《孟子·离娄(下)》。南宋朱熹注:“王者之迹熄,谓平王东迁,而政教号令不及于天下也。”
〔2〕“显学”《韩非子·显学》:“世之显学,儒墨也。”鲁迅在这里添上道家。
〔3〕《伊尹》《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一篇,原注:“汤相”《太公》,《汉书·艺文志》著录二三七篇,原注:“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为太公术者所增加也。”《辛甲》,《汉书·艺文志》著录二十九篇,原注:“纣臣”
〔4〕《鬻子》《汉书·艺文志》著录二十二篇,原注:“名熊,为周师。”今存一卷,十四篇。《筦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八十六篇,原注:“名夷吾,相齐桓公。”按《筦子》即《管子》,今存七十六篇。
〔5〕老子舂秋时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者,曾任周守蔵室之史。《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隋书·经籍志》著录《老子道德经》二卷。
〔6〕关令尹喜《汉书·艺文志》著录《关尹子》九篇,原注:
“名喜,为关吏。老子过关,喜去吏而从之。”
〔7〕班固参看本卷第11页注〔6〕。他所撰除《汉书》外,尚有《白虎通义》及《两都赋》等。这里的引文见《汉书·艺文志》。
〔8〕祖述尧舜语见《礼记·中庸》:“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朱熹注:“祖述者,远宗其道。”
〔9〕“定《诗》《书》”等句,其中的《诗》、《书》,参看本书第二篇。《礼》,即《仪礼》,舂秋战国时期部分礼制的汇编。《乐》,即《乐经》,已亡佚。《易》,即《周易》。《舂秋》,鲁国史书,上起隐公元年(前722),下止哀公十四年(前481)。相传孔丘曾对这些书作过整理,参看《史记·孔子世家》。
〔10〕墨子参看本卷第306页注〔2〕。他提出兼爱尚同,《兼爱》篇云:“兼相爱则治,相恶则
。”《尚同》篇云:“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主张选择贤者为天子诸臣“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下文所说“有书七十一篇”《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共十五卷。
〔11〕杨朱参看本卷第306页注〔1〕。《孟子·滕文公(下)》曾云:“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可见当时二家学说盛行情况。
〔12〕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他是儒家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主张“法先王”、“行仁政”他排斥杨墨,曾说:
“杨子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滕文公(下)》)子思(前483—前402),姓孔名伋,舂秋时鲁国人。孔丘之孙,相传他受业于曾参,作《中庸》。
〔13〕宋吴氏即吴子良。字明辅,号荆溪,南宋临海(今属浙江)人,理宗宝庆年间进士。所撰《林下偶谈》,四卷。该书卷四论《孟子》:“其文法极可观,如齐人乞墦一段尤妙,人唐杂说之类,盖仿于此。”墦间乞食一段引文见《孟子·离娄(下)》。
〔14〕《列子》列子即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原注:“先庄子,庄子称之。”书已亡佚,现存《列子》系后人伪托。《鶡冠子》,《汉书·艺文志》著录《鶡冠子》一篇,原注:“楚人,居深山,以鶡为冠。”姓名不详。书已亡佚,现存三卷十九篇系伪托。
〔15〕庄子(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人。道家学派代表人,曾为蒙漆园吏。《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其学无所不闚,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又云所撰“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今传《庄子》三十三篇,《內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此七篇一般认为系庄周所撰;《外篇》有《骈拇》、《马蹄》等十五篇,《杂篇》有《庚桑楚》、《徐无鬼》等十一篇,此二十六篇一般认为系庄子后学所撰。
〔16〕关于《天下》篇的作者,胡适《国中哲学史大纲》第九篇第一章说:“《天下》篇是一篇绝妙的后序,却决不是庄子自作的。”
〔17〕邓析(前545—前501)舂秋时郑国大夫。曾编刑书《竹刑》,已佚。《汉书·艺文志》著录《邓析》二篇,亦佚。今存《邓析子》一卷,系伪书。申不害(约前385—前337),战国时郑国人,曾任韩昭侯相。《汉书·艺文志》著录《申子》六篇,现仅存《大体》一篇。公孙鞅(约前390—前338),即商鞅,战国时卫国人。秦孝公时,任左庶长、大良造,两次进行变法。《汉书·艺文志》著录《商君》二十九篇,今存二十四篇;又有《公孙鞅》二十七篇,已佚。慎到(约前395—约前315),战国时赵国人,曾在齐国讲学。《汉书·艺文志》著录《慎子》四十二篇,今存五篇。公孙龙(约前320—前250),战国时赵国人,曾为平原君门客。《汉书·艺文志》著录《公孙龙子》十四篇,今存六篇。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时韩国人,受业于荀况。《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
〔18〕驺衍(约前305—前240)号谈天衍,战国时齐国人,曾任燕昭王之师。《汉书·艺文志》著录《邹子》四十九篇,又《邹子终始》五十六篇。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邹子》一卷。驺奭,号雕龙奭,战国时齐国人。《汉书·艺文志》著录《邹奭子》十二篇,已佚。田骈,又名陈骈子,号天口骈,战国时齐国人。《汉书·艺文志》著录《田子》二十五篇,已佚。接子,又名捷子。《汉书·艺文志》著录《捷子》二篇,已佚。《汉书·艺文志》将驺衍、驺奭归入
家,田骈、接子归入道家。
M.uJ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