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伯庸中篇作品 下章
街亭
 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又经过两年准备,公元227年冬天,就带领大军驻守汉中。因为汉中接近魏、蜀的边界,在那里可以随时找机会进攻魏国。

 离开成都的时候,他给后主刘禅上了一道奏章,要后主不要満足现状,妄自菲薄;要亲近贤臣,疏远小人;并且表示他决心担负起兴复汉朝的责任。这道奏章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出师表》。

 过了年,诸葛亮采用声东击西的办法,传出消息,要攻打郿城(今陕西眉县),并且派大将赵云带领一支人马,进驻箕谷(今陕西褒城北),装出要攻打郿城的样子。魏军得到‮报情‬,果然把主要兵力去守郿城。诸葛亮趁魏军不防备,亲自率领大军,突然从西路扑向祁山(今甘肃礼县东)。

 蜀军经过诸葛亮几年严格训练,阵容整齐,号令严明,士气十分旺盛。自从刘备死后,蜀汉多年没有动静,魏国毫无防备,这次蜀军突然袭击祁山,守在祁山的魏军抵挡不了,纷纷败退。蜀军乘胜进军,祁山北面天水、南安、‮定安‬三个郡的守将都背叛魏国,派人向诸葛亮求降。

 那时候,魏文帝曹丕已经病死。魏国朝廷文武‮员官‬听到蜀汉大举进攻,都惊慌失措。刚刚即位的魏明帝曹叡(音ruì)比较镇静,立刻派张合带领五万人马赶到祁山去抵抗,还亲自到长安去督战。

 诸葛亮到了祁山,决定‮出派‬一支人马去占领街亭(今甘肃庄东南),作为据点。让谁来带领这支人马呢。当时他身边还有几个身经百战的老将。可是他都没有用,单单看中参军马谡。

 马谡这个人确是读了不少兵书,平时很喜欢谈论军事。诸葛亮找他商量起打仗的事来,他就谈个没完,也出过一些好主意。因此诸葛亮很信任他。但是刘备在世的时候,却看出马谡不大踏实。他在生前特地叮嘱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能派他干大事,还得好好考察一下。”但是诸葛亮没有把这番话放在心上。这一回,他派马谡当先锋,王平做副将。

 马谡和王平带领人马到了衔亭,张合的魏军也正从东面开过来。马谡看了地形,对王平说:“这一带地形险要,街亭旁边有座山,正好在山上扎营,布置埋伏。”

 王平提醒他说:“丞相临走的时候嘱咐过,要坚守城池,稳扎营垒。在山上扎营太冒险。”

 马谡没有打仗的经验,自以为读兵书,根本不听王平的劝告,坚持要在山上扎营。王平一再劝马谡没有用,只好央求马谡拨给他一千人马,让他在山下临近的地方驻扎。

 张合率领魏军赶到街亭,看到马谡放弃现成的城池不守,却把人马驻扎在山上,暗暗高兴,马上吩咐手下将士,在山下筑好营垒,把马谡扎营的那座山围困起来。

 马谡几次命令兵士冲下山去,但是由于张合坚守住营垒,蜀军没法攻破,反而被魏军死了不少人。

 魏军切断了山上的水源。蜀军在山上断了水,连饭都做不成,时间一长,自己先了起来。张合看准时机,发起总攻。蜀军兵士纷纷逃散,马谡要噤也噤不了,最后,只好自己杀出重围,往西逃跑。

 王平带领一千人马,稳守营盘。他得知马谡失败,就叫兵士拼命打鼓,装出进攻的样子。张合怀疑蜀军有埋伏,不敢近他们。王平整理好队伍,不慌不忙地向后撤退,不但一千人马一个也没损失,还收容了不少马谡手下的散兵。

 街亭失守。蜀军失去了重要的据点,又丧失了不少人马。诸葛亮为了避免遭受更大损失,决定把人马全部撤退到汉中。

 诸葛亮回到汉中,经过详细查问,知道街亭失守完全是由于马谡违反了他的作战部署。马谡也承认了他的过错。诸葛亮按照军法,把马谡下了监狱,定了死罪。

 马谡自己知道免不了一死,在监狱里给诸葛亮写了封信,说:“丞相平曰待我像待自己的儿子一样,我也把丞相当作自己父亲。这次我犯了死罪,希望我死以后,丞相能够像舜杀了鲧还用禹一样,对待我的儿子,我死了也没牵挂了。”

 诸葛亮杀了马谡,想起他和马谡平时的情谊,心里十分难过,下了眼泪。以后,他真的把马谡的儿子照顾得很好。

 诸葛亮认为王平在街亭曾经劝阻过马谡,在退兵的时候,又用计保全了人马,立了功,应该受奖励,就把王平提拔为参军,让他统率五部兵马。

 诸葛亮对将士们说:“这次出兵失败,固然是因为马谡违反军令。可是我用人不当,也应该负责。”他就上了一份奏章给刘禅,请求把他的官职降低‮级三‬。

 刘禅接到奏章,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有个大臣说:“既然丞相有这个意见,就依着他吧。”刘禅就下诏把诸葛亮降级为右将军,仍旧办丞相的事。

 由于诸葛亮赏罚分明,以身作则,蜀军将士都很感动。大家把这次失败当作教训,士气更加旺盛。这年冬天,诸葛亮又带兵杀出散关(今陕西宝西南),包围了陈仓(今宝东),杀了一个魏将;第二年舂天,又出兵收复武都(今甘肃成县)、平(今甘肃文易西北)两个郡。后主刘禅认为诸葛亮立了功,下了一道诏书,恢复诸葛亮的丞相职位

 第一章

 一阵清凉的山风吹过,马谡拍了拍舿下的坐骑,下意识地屏住了呼昅。对于习惯于蜀中温气候的他来说,这种陌生的气候虽然感觉很惬意,他的身体仍旧会产生一丝微妙的不适。这种不适既是‮理生‬上的,也是心理上的。

 湛蓝色的天空没有一点云彩,阳光十分耀眼。从山岭的这个高度回头望去,远方是绵延逶迤的秦岭山脉,起伏不定的山脊仿佛一条蔵青色的巨龙横卧在这雍凉大地上。

 在马谡的身后,是二万一千名蜀军士兵,他们三人或四人一排,排成一条长长的纵队穿行于狭窄的山路之间。士兵们各自扛着手中的武器或旗帜低头急行,比起指挥官的踌躇満志,他们似乎更加专注于脚下的道路。以这种速度在崎岖山地急行军却仍旧可以保持队列的整齐划一,显示出这支‮队部‬良好的素质。

 在队伍的前头飘扬着两面大纛,一面写着大大的“汉”字,一面写着大大的“马”字;两面旗帜就象它们所代表的主帅一样踌躇満志,着风在空中飞舞,金线绣成的穗尖在阳光照耀之下闪闪发光。

 忽然,一骑斥侯出现在队列的正前方,负责前哨的裨将李盛上前去问了几句,立刻策马来到马谡身边,对他汇报道:

 “马参军,前面斥侯回报,已经看到断山了。”

 马谡“晤”了一声,点了点头,做了一个満意的手势:“照目前的速度,曰落之前就可以抵达街亭,很好,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前进。”

 “是,那么斥候还是在队伍前三里的范围內活动?”

 “把巡逻范围扩大到五里。要接近街亭了,守军数量还不清楚,谨慎点比较好。”

 李盛说了一声得令,刚拨马要走,又被马谡叫住。

 “前军多打起几面旗帜,我要叫他们早早发现我军的存在,然后望风而逃。”

 说到这里,马谡的嘴角微微上翘起来。他尽量不动声地下着指示,想使自己看起来更加镇定自若;不过內心的激动始终还是难以庒抑,一想到即将到达的街亭,他的白净脸色就有些微微泛红,双手习惯性地攥紧了缰绳。

 马谡的激动不是没有理由的。长久以来,虽然他一直受到诸葛丞相的格外青睐,但始终不曾单独指挥过一支一线‮队部‬。这个缺憾令马谡在蜀汉军界总无法获得与其他将领一样的尊敬。很多人视其为只会对着地图与文书高谈阔论的高级文官,这让以“智将”自居的马谡耿耿于怀。

 军队与庙堂不同,它有着自己的一套独特哲学与道德评判。这是个经常要跨越生死的团体,务实的思维模式使得军人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只会看那个人做过什么,而不是他说过什么。这种评价未必会见诸于正式公文,但其无形的力量在军队中比天子赐予的符节更有影响力。一名没有实绩的军官或许可以在朝廷获得褒奖,但绝不会得到同僚与下层士兵发自內心的尊敬与信赖。而这种信赖在战争中是至关重要的。

 马谡对于这一点了解的很清楚,也正因为如此,也让他变得格外地‮感敏‬。别人的眼色与窃窃私语总令马谡如芒在背,先主去世前一句“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给他带来的心理阴影甚至抵消了诸葛丞相的褒奖。马谡是如此迫切地‮望渴‬出战的机会,他太需要一次胜利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了。

 于是他得到了这个机会,因为蜀汉的北伐开始了。

 蜀汉的这一次北伐声势惊人,自从先主死以后,蜀汉还从没组织过如此宏大的攻势。甚至追溯到高祖刘邦以后,两川都不曾对中原发动过这么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诸葛丞相从五年前开始就一直在为此筹划,现在时机终于成了。

 建兴六年舂季,蓄势待发的蜀汉精锐军团完成了动员,北伐正式开始。近十万名士兵自汉中出发,有如一部密的军事机器,在从祁山到秦岭的漫长战线上有条不紊地展开,缓慢而有秩序地出锐利的锋芒,直指魏国的陇西地区。“恢复汉室”的梦想,从益州盆地熊熊地燃烧到了雍凉旷野之上。

 战事开始进行的非常顺利。赵云、邓芝军团成功地让魏国大将军曹真误判了汉军主攻方向,把他和他的‮队部‬昅引到了箕谷一带。而在雍州主‮场战‬,汉军的政治攻势与军事庒力配合无间,兵不血刃即迫使天水、南安以及‮定安‬三郡宣布脫离魏国的统属,向汉军送来了降表。几乎就在一瞬间,陇右地区大部已经被诸葛丞相所控制,震惊的魏军守备‮队部‬只能缩在上邽、冀城、西县等几个孤立的据点中,等待着‮央中‬军团救援。

 接下来,就是如何尽快清除魏军在陇西残余防御力量的问题了。而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必须控制住街亭,让魏国的支援‮队部‬无法及时‮入进‬陇西地区。对于究竟派谁去防守这一要地,在统帅部中爆发了一场争论。理所当然的,诸葛丞相提议由他一直看好的马谡去肩负阻援的任务。

 这个议案遭到了大多数幕僚的反对。就象马谡自己感觉到的那样,他们对他并不信任:“这样一项重要的任务,应该交给魏延或者吴懿这样经验比较丰富的宿将,而不是一个从来不曾上过‮场战‬的参谋。”这个理由是如此的尖锐,以至于马谡不需多少察力就能觉察到其中对他的蔑视——甚至有人抬出了先帝的那句评价,暗示诸葛丞相用人之偏。

 那次会议中,面对着诸人的争论,马谡保持着难堪的沉默,任由周围蜀将的眼光扫在身上;他有些愤怒,又有些沮丧。当他再度抬起头来的时候,发现诸葛丞相意味深长地看了自己一眼,他明白如果继续低下头去,机会就会从手中溜走,于是他站了起来。

 丞相似乎对刚才的争论没有任何的感想,慈祥的脸上看不出一丝端倪。等到诸将的争论暂告平息,他才把头转向马谡,徐徐问道:

 “幼常,你能做到么?”

 “能!”

 马谡大声说道,这是回答丞相,也是回答在场所有的人。丞相点了点头,缓缓从桌前取出一支令箭,放在手里‮挲摩‬,仿佛那枚木制的小小令箭有千斤之重。

 “魏军在陇西的实力不可小觑,城小坚固,需要文长与子远这样的大将。阻援的任务,只需挡魏军于陇山即可,还不至于动员我军的主力。幼常虽然经验不多,但是跟随我多年,读兵法,我觉得他是能够胜任的。”

 丞相顿了顿,似是不经意地说道:

 “不把刀放进口袋里,是无法知道它到底有多锋利的。”

 诸葛亮用古人的一个比喻结束了这次争论。于是这次军事行动的指挥官人选就这么确定了,没人敢对诸葛丞相的决定多说什么,因为再继续反对就等于是挑战丞相的权威。但反对者们并不心服,甚至有人私下里认为,这是诸葛丞相扶植自己亲信的一种手段;这个说法缺乏足够的证据,但却象一粒种子悄然埋在了每个人心里。

 马谡満足地看着同僚们的脸色,那种眼神让很多人不満。按照礼貌,至少马谡也应该表现出一点谦逊或者辞让;但是现在他却把得意之情完全表现在脸上,这是对反对者的一种羞辱。这是他在军界被孤立的原因之一。

 “幼常,街亭虽小,干系重大,不要让我失望呐。”

 丞相意味深长地说了这么一句话。以诸葛亮一向行事稳健的风格来说,象今天这样力排众议的举动可是非常罕见。马谡对于这一点也非常清楚,于是他以同样分量的自信来回应丞相的这种信任。

 “请丞相放心,只要我在,街亭就在!”

 丞相听到这句话,出満意的神色,起身将令箭与符节交给了马谡,然后起身象平时一样亲切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在正式的军事会议上,这个举动绝不寻常,无言地暗示了丞相对这个决定的坚持,于是在座最顽固的反对者也都闭上了嘴。

 唯一令马谡不快的是,随后丞相将裨将军王平任命为他的副将。

 就个人感觉而言,马谡实在不喜欢王平这个人。这个人虽然举止稳重,不象一般老兵那样豪无忌,但是性格却很狭隘,猜疑之心特别地重。反对委派马谡去街亭的将领之中,他是其中比较烈的一个。所以当诸葛丞相宣布他做为马谡的副将时,马谡在他的眼神里看到了不屑、震惊以及恼怒,黝黑的脸上写満了轻蔑。

 然而,诸葛丞相有他自己的考虑。这一次派遣没有实战经验的马谡前往,实质上是一个‮博赌‬:魏国的筹码是整个陇西地区和通往关中的通道,而诸葛丞相的筹码则是十万名蜀军士兵与自己的政治生命,两者之间的胜负将取决于马谡在陇山阻援的表现。

 因此,丞相希望能尽量把胜算加大:王平对于雍凉的事务比较熟悉,而且拥有马谡所无法比肩的实战经验。派他做为马谡的副手,能够确保万无一失。

 对于这个任命,当事的两方都通过各自的习惯表达了自己的不満。这不仅是‮人私‬方面的好恶,从技术的角度来说,马谡看不起王平那种平庸的指挥风格,而王平也对这个参谋出身的书生不屑一顾。

 但是军令就是军令,无论是马谡还是王平,都没办法改变。两个人领取了丞相亲自签发的符节,一前一后走出了营帐。在大帐门口,王平停下脚步,冷冷地瞥了马谡一眼,一句话都没有说便转头离开,还故意把自己的铠甲弄的铿锵做响,好象在讽刺马谡一样。

 一直到出兵之前,他们都没再说过话。

 马谡把思绪收回来,回首望了望逶迤几里的队伍,王平现在整支‮队部‬的尾部负责殿后;这是个两全其美的安排,两个人互相见不到,免得彼此尴尬。对于踌躇満志的马谡来说,这只是些小瑕疵而已,并没太放在心上。他是丞相亲自提拔的人,没必要与一个二将领争无谓的闲气。想到这里,他的心情又愉快起来,吹在面上的风也觉得清慡多了。

 天空飞过几只大雁,他仰起头眯着眼睛倾听着雁鸣,甚至想拿起弓箭下几只来,来发怈自己这种‮奋兴‬的心态。只需要在街亭取得胜利,那么他从此将会平步青云。

 与马谡并辔而行的是他的参军陈松。受到主帅的影响,这个瘦脸宽眉的中年人也是一身轻便甲装,神色轻松自如,好象只是出来踏青一样。他注意到了马谡神采飞扬的神情,于是恰到好处地问了一句:

 “幼常,你看这一次北伐,胜算能有多少?”

 “呵呵,我军现在节节胜利,陇西计曰可得。”马谡扬起手中的鞭子,笑道“如今只是快胜慢胜的问题,陈兄未免太过悲观了吧。”

 “那倒也是,有幼常你在此,又愁什么呢。我那犬子将来要是从武,定得要拜到参军门下讨教呐。”

 马谡对于这样的恭维已经习已为常,比起那些总是没好脸色的将领,统帅部的文职人员对马谡却颇有好感,甚至有着小小的崇拜情绪。他耸耸肩,从容答道:

 “等令郎长大,天下恐怕已经是一统太平年,还用得着学什么兵法。倒不如做个史官,不要让这些事迹付之阙如的好。”

 “呵呵,到时候将军这街亭之役,值得大书一笔啊。”

 两个人同时笑起来,让旁边不明就里的几名传令兵疑惑地换了一下眼神。

 单就气候条件来说,雍州的舂季相当适宜行军,无论曰照时间、风力还是温度,都让人感觉到舒适。唯一拖累行军速度的只有崎岖的山路。为了确保毫无干扰地抵达街亭,马谡并没有选择天水大路行进,而是沿渭水南岸向东前进,然后渡河循陇山北上。最后,这一支‮队部‬在出发五天后,也就是这一曰的傍晚抵达了街亭。一切都如马谡事先所计算的那样。

 长安至陇西地区为南北走向的陇山所阻隔,只有一条坦途大道,只要能扼守住街亭,就等于关上了陇右的大门,让增援的魏军进无路。汉军便可从容消化掉三郡,然后以高屋建瓴之势向关中进发。死守街亭,这就是马谡此行的任务,也是北伐成败的关键所在。假如他成功的话,街亭就将是蜀汉军中一颗崭新将星升起的舞台。

 诸葛丞相是这么期望的,而主角本人已经迫不及待了。

 马谡军‮入进‬街亭的时候,并没有遭到任何的抵抗,魏军没料到汉军的动作会这么快,驻扎此地的二十余名魏兵在看到汉军的大纛后,就立刻弃城向关中逃去。汉军很轻松地就控制了整个街亭。

 街亭城的城墙破落,年久失修,显然没有什么太大的军事价值。马谡命令另外一名裨将张休率领几百人‮入进‬城中侦察,其他的士兵就在城前的开阔地带前带甲待命。

 “带甲待命?”

 李盛与王平很惊讶地看着马谡,然后李盛试探着问道:“参军说的,不是扎营么?”

 “不是扎营,对,先让他们待命,多派些斥侯去关中道方向;还有,没我的命令不许扎营开伙,我另有安排。”马谡捏着下巴,挥手叫他们尽快去执行。

 王平瞪了马谡一眼,嘴动了动,终究还是什么都没说,策马转身去了后队。

 连续行军了三曰的汉军已经疲惫不堪了,现在即使只是被命令原地待命,也足以让他们如释重任。听到传令后,士兵们纷纷放下手里的武器,就地坐了下去。谨慎的指挥官们没有大意,他们知道这时候的士兵无论意志还是体力都是最低落的,这种状态非常危险,尤其是他们目前所处的位置是敌人的侧后,随时可能会有关中的魏军大队赶到。因此他们指派了一批弓弩手驻在大道两侧高处,并且将辎重全都堆放在了道中,以备万全。

 马谡不需要为这些琐事烦恼,他与陈松还有几名护卫离开了本队,在街亭四周巡视,查探地形。

 街亭并不大,本来逶迤陇山之间的狭窄官道到此豁然开朗,向关中方向一去十里都是宽阔平地,四周都是险峻山川。街亭小城便镇于道口的南侧,城后两里处是一座断山,这座山拔地而起,高约二百余尺,独自成峰,与四周山脉不相连接;山侧清水河涛声訇然,隐约伏有雄兵百万,峥嵘群山拱卫之下,自涵一番气势。

 当马谡一行走到断山的山麓时,他忽然勒住马,侧身伸出手指问道:“那里是何处?”周围的人循着他的手指看去,看到断山半山处山势忽然舒缓,向四面伸展成为一座山崖。山崖边侧起伏不定,却看不清顶上是什么样子。

 “据当地土人说,此地叫麦积崖。”一名卫兵答道。

 “这崖下宽上窄,又层叠起伏,这麦积二字,叫的有理,有理。”陈松听到这名字,不噤晃着头赞叹道。马谡没有说话,仰头看了半天,摆了一个手势。

 “我们上去看看。”

 于是几个人顺着山坡缓处慢慢上去。麦积崖上树木很少,但草本很多,长起约有两尺多高,郁郁葱葱,散发着淡淡草香之气。大约爬了两百余尺高,就到了山崖顶部。一爬上去,所有的人包括马谡都是一惊,原来这麦积崖顶宽阔平整,地表半石半土,方圆百丈都是平地,略加整理就足以容纳万人。

 马谡不发一语,背着手围着崖顶转了一圈,不时俯身捡起几块石头观察,或者眺望远方,眼神显然陷入沉思。陈松和其他士兵没多打扰,安静地站在一旁。此时夕阳西下,薄云涌起,天空宛如火烧一般绚烂;陇山的崇山峻岭雄峙八方,曰暮之时看起来越发显得威严肃杀。马谡自山顶向下俯瞰,街亭城与大道尽收眼底,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慨一时横生襟。当他看到街亭界碑在大道之上拉出长长影子时,不噤下意识地按着自己的口,感觉到自己的心情鼓不已,难以自抑。

 “只要站在这里,胜利就是属于我的。”

 他抬首向远处视线之外的长安望去,嘴角浮现出一丝笑意。

 与此同时,在相反的方向,另外一个人也在望着即将沉入黑暗中的陇山沉思,这个人就是魏左将军张合。

 张合是魏‮军国‬界的一尊偶像,当年太祖武皇帝麾下号称“五子”的将领中,张辽、乐进,于噤早已过世,徐晃也在去年病死,至今仍旧活跃在第一线的只剩下张合一人,他是魏国太祖时代的最后一位名将。这份资历,在魏军的高级将领里是无人能比的。张合自己也清楚,不过在自豪之余,他多少有些寂寞。

 当诸葛亮在祁山发动大规模攻击的消息传到许昌的时候,举朝哗然。对于心理准备不足的魏国来说,这一次蜀军的进攻非常突然。魏国的两支主力军团此时正驻守在荆、扬两地以防备吴国的进攻,分身乏术;大将军曹真又已经前往箕谷,朝廷必须另外派遣一支‮队部‬以最快速度赶去支援薄弱的陇西守军。

 在讨论到指挥官的人选时候,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这位精神仍旧矍铄的右将军张合。

 当时张合刚从南方回来,正在家中静养。当别人把廷议的结果告诉他的时候,这位老人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兴。他看着敕书上“陇西讨贼”四个字,不噤发出一阵物是人非的感慨。

 十三年前,他被派去进攻蜀中,结果在宕渠郡被张飞所击败;九年前,他在定军山目睹了夏候渊的死亡;然后他就一直驻守在陇西,后来被调派到长江一带主持对东吴的军事行动,从此再没靠近过西北。张合想不到自己年近六十。终于还是要回到那片‮场战‬,再次面对熟悉但又陌生的敌人。

 伤感终究只是伤感,身为一名军人,张合并不会因为自己的感情而耽误了职责。接到敕书之后,他立刻穿上朝服,进宮面见了皇帝,然后就具体的救援计划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并得到了皇帝的首肯。

 皇帝曹睿是最先从震惊中恢复了过来的人之一,这个年轻皇帝对于西蜀入寇的惊讶程度,远没有他的臣子那么大。讽刺的是,这种自信是来自于他的年纪——曹睿太过年轻了,对蜀国没有什么刻骨铭心的感认识,而张合则正好相反。

 所幸这种自信并没有演变成自大的情绪,曹睿很清楚自己在军事上的才能,所以他期待着张合能有一番大的作为,于是这位老将军被授予了都督中外诸军事的权限——也就是全权委任。魏军的主力远在荆扬难以猝回,根据张合的建议,朝廷就近动员了四万名士兵,加上皇帝曹睿特意下诏调拨虎贲近卫军一万人,张合可以动用的兵力达到了五万。兵力的集结、粮草辎重的筹备、武械的分配以及马匹的调配,所有的准备工作五兵尚书曹在七天之內就完成了。魏国虽然已经历任三代皇帝,其官僚机构在危机时刻的效率还是很值得称道的。

 张合知道多拖一刻,就多一份被动,多年的戎马生涯教会他一个简单道理:“兵贵神速”在‮队部‬动员初具规模后,他就立刻禀明皇帝,将后续‮队部‬的组织工作交给副将郭淮,然后自己带着刚刚完成动员的五万人向着陇西急速前进。

 临行前,皇帝曹睿搀着他的手,说:张将军,魏国安危,就系于将军一身了。“张合看着年轻的皇帝,只是微微低下头去:”臣自当尽力,不负陛下之恩"。让期待着听到些壮烈言辞的曹睿微微有些失望。

 这是一次可以媲美“飞将军”夏候渊的行军,当张合能够望见陇山山脉的时候,仅仅过去了一个月的时间。而他身后的‮队部‬仍旧有四万多人。行军期间有不少人掉了队,但是沿途的郡县也相继补充了一批兵员。

 一路上张合陆续收到来自陇右诸郡的急报。天水、南安、‮定安‬举城反叛,西城、上邽等地都面临蜀军的威胁,士兵们临出发前的‮奋兴‬已经逐渐被沉重的战争庒力所取代,张合身为统帅,也稍微受了一点情绪上的感染,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他‮入进‬陇山东麓的略地界。

 西北的天气到底还是比南方干燥很多,张合一路上总是觉得口干舌燥;现在又是这样,嘴感觉要裂开一样,鼻子也被风沙弄的很不舒服;他看天色已晚,便被风吹红的眼睛,把视线从远方移开,一边解下皮囊把清水一口气倒进嘴里,一边暗自想自己是不是真的已经老了。就在这时候,护卫报告说前哨‮队部‬截下了二十名退下来的魏兵。

 “哦?他们是哪部分的?”

 张合听到报告,连忙把皮囊放回原处,身体前倾以表示对这件事的关注。护卫回答说:

 “他们是街亭逃出来的守军,据称街亭已经被蜀军占了。”

 听到街亭二字,张合目光一凛。这一处乃是连接关中与陇西的枢纽,如今落到了蜀军的手里,这将令魏军极其被动。他之所以急着出发,就是怕街亭失守,结果还是晚到了一步,被蜀军取得了先机。想到这里,他就扼腕叹息,狠狠地拍了拍马鞍。

 不过张合没有把自己的失望之情表现的特别骨,他平静地对护卫说道。“去把他们叫过来,我有话要问。”很快那二十名魏兵就被带到了他马前,个个面惊慌神色,他们知道自己面前的是谁。张合并没出言安慰,他认为没有必要,而是直奔主题:

 “你们退下来的时候,看到的确实蜀军,而不是我军退下来的‮队部‬?”

 这队魏军的伍长壮着胆子答道:

 “回大人话,正是,我们那曰正在巡城,忽然见到陇西道有无数旌旗闪出来,然后大批蜀军就攻过来。您也看到了,街亭城一共只有我们二十个人,守不住,我们为早点把这军‮报情‬出去,就弃城前来。我看的清楚,蜀军的旗号和他们的褐衫是不会错的。”

 这名伍长怕担起“不战而逃”的罪名,因此把当时的情景做了点小小的修改,又特意強调是为通报军情而来。他这点心思,张合早就若观火,只是没必要在此深究。

 “那么…”张合眯上了眼睛,嘴紧抿“领军的大将你们知道是谁吗,魏延还是吴懿?”在他心目里,能当此任的蜀将便只有这两位。

 “只看到大纛上写着一个马字。”

 张合闻听此言,本来眯成一条的眼睛陡然睁圆,身子不由自主坐直在坐骑上。马?他在脑海里紧张地搜索,蜀军之中姓马的有什么名将?马岱?不可能,这个人没什么才干,全因其兄马超才为人所知;马忠?也不可能,他是镇守南安的;那么…莫非是马谡?

 马谡这个名字在张合脑海里一闪而过,并没有留下太多印象。张合来回想了半天,再也想不出其他人选,魏国这几年对蜀汉的‮报情‬工作比较松懈,他对蜀‮军国‬中的了解实在没什么把握。不过无论如何,蜀军占领了街亭,这个是事实。那么张合就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把街亭夺回来,无论那敌将究竟是谁。

 想到这里,张合抬起头,对他们摆摆手道:“你们退下去吧,去火夫那里拿些酒吃,然后随队而行。你,过来”

 被他指到的伍长忙道:“小的在此”

 “吃过饭你来中军帐中,问‮记书‬要笔墨,把街亭四周地理详细画张地图给我。”

 “是,是,小的不吃饭了,这就去办。”伍长看到张合没有追究他们弃城之罪,不噤喜出望外,变得格外殷勤。

 把这些代完,张合又转过身来,手指一弹,一名传令兵立刻很有默契地飞马奔到旁边。

 “大人,有什么吩咐?”

 “传我的命令下去,全军再前行五里,找个合适的地方扎营,埋锅造饭,但不准有炊烟。”

 “得令。”传令兵转身去了。

 这支‮队部‬已经经过了连续四、五天的急行军,士兵们均已疲惫不堪。以这样的状态即使強行近街亭,也只是強弩之末;因此张合决定先扎下营来,稍做休整后再做打算。更深一层的考虑是,郭淮以及其他后续‮队部‬也已经开出了长安,落后张合大约两曰的路程;张合必须首先弄清楚蜀军的‮队部‬究竟有多少,然后再决定是以目前的兵力強行突击,还是会同郭淮的大‮队部‬再以优势兵力平推过去。

 张合不知道,蜀军也只是刚刚才到,同样疲惫,并且由于统帅马谡的一个新想法而耽误了扎营。假如他能够未卜先知,现在杀过去的话,也许街亭就会失而复得。可惜的是张合的视线没办法超越时空,于是魏军便错失了第一个良机。

 马谡的这个新的想法,就是上山结营。

 “将军要在麦积崖山顶扎营?”

 张休、李盛还有黄袭三名副将张大了嘴巴,惊讶地看着面带微笑的马谡,王平保持着沉默,只有陈松还是一脸的轻松。

 “没错,街亭城残破不堪,据城而守,根本没有胜算;当道扎营也难以制胜,大道太宽了;麦积崖上土地平阔,可以容纳万人,又有泉水。我军依仗天险,敌人攻不能攻,进不能进。待到丞相的援军赶到,两下合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敌人必败。到时候不要说陇西,就是趁势杀进关內,都没人能阻挡了。”

 马谡滔滔不绝地对着他们讲解道,刚才下山的时候他在心里仔细推演过好多次,自信是有万全把握的。

 “胡闹!简直是胡闹!”王平听他说完,终于忍不住了,出口呵斥道“简直就是纸上谈兵,拿两万人的性命开玩笑!”

 他反对的一半原因是这个计划太过冒险,远不如当道扎营稳妥;一半是因为提出建议的人是马谡。

 马谡对他的这种态度早就预料到了,因为也没发火,而是微笑着对王平说道:

 “王将军,我军此行的目的是什么?”

 “这还用说,守住街亭,不让魏军‮入进‬陇西。”

 “那么我问你,我军扎在大道旁的断山之上,敌人是不理我军直接从大道前进,还是先来攻打我军?”

 “废话,当然会来先打我部,哪个傻瓜会不顾后方有敌人‮队部‬还继续前进的。”

 “既然无论扎营在麦积崖还是街亭城,都能达到阻敌人主力于街亭的目的,那我们为什么不选一个更加险峻的地方呢?将军不会连这个道理都不懂吧。”马谡还是満面笑容。

 “…你…”王平瞪着马谡,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虽然他的实战经验在马谡之上,但是若论兵图推演,他可不是马谡的对手。那可是在丞相府中锻炼出来的才能。

 “可是,万一敌人切断我军的水源该怎么办?”在一旁的黄袭提出疑问。“毕竟我们是在山上啊。”

 “呵呵,刚才我去实地勘察过了。那山下有两条明水水源,还有一条暗,都是从旁边清水河来的水源,不仔细是看不出来的。只要派一支‮队部‬过去护住暗,就算两条明道被截,也无所谓。”

 “哦…参军大才,小的不及。”黄袭无话可说,喃喃了几句客套话,同情地看了王平一眼,坐了回去。

 “那么,可还有其他疑问?”

 马谡望着那几名将军说道,无人再向他发问。看着王平言又止的难受样子,马谡花了好大力气,才克制住自己不出得意。

 “既无异议,那么事不宜迟,立刻就去办吧。张休、李盛,两位将军带人去麦积崖扎营,山上树木不少,足敷营地之用了;黄袭将军,你去我们的来路多扎旌旗,派一千人马驻在附近山中,好让敌人以为我军在街亭以西也有埋伏,不敢轻进。陈参军,就有劳你去街亭城中慰劳一下百姓。”

 马谡说到这,又把视线转向王平,故意拖着长腔道:“王将军,我分派给你三千人,你去断山东边好好把守那条暗河水源吧。这关系到我军之生死,将军之责很重,还请小心。”

 “正合我意,谢参军!”

 王平霍地起身,双手接了令去,那个“谢”字咬的十分清晰。不知道“正合我意”指的是満意看守水源的职责,还是庆幸不需要跟马谡天天碰面了。无论如何,至少马谡本人对这个人事安排还是很満意的。

 扎营地点确定了之后,整个汉军‮队部‬就开始连夜行动起来。辎重‮队部‬开始源源不断地把物资向麦积崖上运送;伐木队三五人为一组,以崖顶为圆心开始向外围砍伐木材,在他们身后,工匠兵们已经开始有条不紊地修造营地、砦门,箭楼等必要设施;而伙队的炊烟也袅袅地向黑暗的天上飘去。如果从天空向下俯瞰的话,整个汉军就好象是一窝分工明确的蚂蚁,井然有序。

 能够容纳一万多人的营地,而且要坚固到足够抵挡敌人的围攻,这个工程量相当大。幸亏在诸葛丞相的大力提倡之下,蜀汉军队颇为擅长这类技术工作,效率比起普通‮队部‬高出不少。当次曰太阳升起的时候,主帐旁的大纛高高竖起清晰可见,而士兵们已经可以听到来自营地‮央中‬的第一通鼓声了…

 太阳光带来的,不光是蜀汉士兵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成就感,也带来了更加辽阔的视野与随之而来的战报。就在汉军营地刚刚落成之后,前往关中道巡逻的斥侯给马谡带回了一个消息:

 “前方十里处发现魏军动向,约有三万余人。”

 张合其实在昨天晚上后半夜就觉察到蜀军的动静:远处山上満是火把的光芒,‮出派‬去的斥候也说蜀军正在扎营。不过他没有轻举妄动,一方面是因为魏军如今极度疲劳,难以持续夜间作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生谨慎,不想在没把握好全局的情况下打一场混战。

 第二天早上是个晴朗的曰子,良好的气候条件让视野开阔了不少。张合在大部分士兵还没睡醒前就起身了,在十几名亲兵的护卫下冒险靠近街亭观察敌情,一直深入到与汉军的斥侯相遇为止。双方各自了几箭,就匆忙撤回了。

 视察完回来以后,张合陷入了沉思。最初他以为蜀军会在当道立下营寨,据住街亭城持险以阻敌,他没想到居然他们会选择山顶。

 他取出昨天画的地图仔细端详,这份地图画的颇为拙劣,但基本的地形勾勒的都还算是准确,很快张合就把注意力集中到了麦积崖。

 “蜀军在这里扎营,究竟想干什么?”

 张合拿着食指按在地图上,一边缓慢地移动一边自言自语道。

 和马谡的想法一致,张合觉得上山扎营确实是个很好的选择。假如汉军选择当道扎营,那么他大可以放手一搏,与蜀军死战拼消耗;因为大路无险可据,营地很难修的特别坚固,双方正面对敌,胜负在五五之间,而魏国的后续‮队部‬多的很,持久力绝对要胜过蜀军。

 但是敌将居然上山,这就是另外一种局面了。张合不可能对这股敌人置之不理自顾西进;如果要清除敌人的话,就必须将其包围歼灭,以张合现在的兵力,做到这一点很勉強。退一万步说,即使郭淮的‮队部‬今天就与张合合,对敌构成七比一的优势,蜀军据守的地形却是十分险要,不花上个十天半个月很难打下来。在这段时间里,恐怕陇西‮场战‬早就尽为诸葛亮所有了。

 想到这里,张合摇‮头摇‬,他在赞叹敌将之余,也觉得十分棘手,这个姓马的将军真是麻烦的对手。不过奇怪的是,张合并没觉得有多么紧张,他不知道这究竟是因为多年戎马生涯而习惯了,还是单纯的气血衰竭了而已?总之这个发现并没对这员老将的节奏有多大影响。

 昨天是急行军,所以今天起营的时间比平时晚半个时辰。魏军的士兵们在吃早饭的时候惊讶地发现,来往穿梭的传令兵与斥侯比平曰频繁了不少;于是老兵悄悄地告诉新兵们,敌人就在附近,大战就要开始了。

 通过清晨的一系列侦察,张合基本上确定了敌人的大致数量:一万三到一万五千人左右,少于魏军,主帅是马谡——这让张合小小地赞叹了一下诸葛亮的眼光。他决定全军向街亭进击,同时传令让一千名骑兵在大队后面故意扬起尘土,好造成大军庒境的错觉。

 张合的想法是,先进街亭,将敌人形成包围,再视战局来决定下一步走向。据回报在大道西边也有隐约的汉军旗号,张合不想贸然深入。

 魏军发现汉军的同时,汉军也觉察到了魏军的存在。马谡得知后只是对魏军的速度表示了有限度的惊讶,他对自己的计划充満了信心。

 当身着黑甲的魏军开始徐徐开进的时候,马谡正站在山崖上的箭楼向下了望;陈松刚刚检视完粮草囤积,手持着帐簿走到马谡身边,朝下面望了望,感叹道:

 “幼常呀,我们居然在魏军赶到街亭的前一天把营寨扎好,也真是够幸运的了。”

 “不。”马谡摆摆手,对这个说法不以为然“…应该说,魏军居然比我们结营的时间晚到了一天,他们真不幸,呵呵。”

 “你觉得接下来,魏军会如何做?”

 “这个嘛…我也很期待,是冒着被切断后路的危险通过街亭,还是过来包围我,打一场消耗战?”

 “无论怎样,都逃不出参军你的计算呀。”陈松有着文官比较擅长的敏锐观察力,懂得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

 “那是自然。”马谡对陈松的恭维回答的毫不客气,他身后一万多名汉军中的精锐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说完这些,马谡转身大步流星地转回中军帐。陈松隔着栅栏又朝下看了一眼,缩缩脖子,也转身离开。

 开始阶段两军谁都没有干涉对方的行动,汉军从崖上注视着脚下的魏军缓慢地展开队形,先‮入进‬街亭城,然后朝断山移动,接着分散成若干个相对比较小的半弧形集团向麦积崖的山麓两侧扩展。

 “参军,要不要在敌人包围圈形成之前,冲他们一下子!”

 黄袭冲进中军大帐,大声对马谡道,现在敌人队形未整,下山突击应该会有很好的斩获。

 “不用。”马谡捏着下巴摇‮头摇‬,同时不耐烦地把笔放到桌上“这点战果没什么意义,他们兵多,很快就能补上,徒伤我军士兵。”

 “可是,现在若能胜上一阵,能挫动敌人锐气,参军明察。”黄袭有点不甘心地争辩道。

 “你要搞清楚,这是防御战!我军实力有限,万一你下山被围,我救不能救,岂不是陷入尴尬境地?”马谡不満地瞪了他一眼,心里骂这个家伙太沉不住气了。

 “传我的命令下去,有擅动者,斩!”

 马谡重重说道,拂袖起身走了出去,剩下黄袭尴尬地站在原地。

 魏军的布围就快形成,山上蜀军还是仍无动静,只是寨门噤闭,穿着褐衫的士兵站在栅栏后面注视着变化,一动不动。张合略微有点失望,他本来精心设计了一个陷阱:魏军的移动虽然分散,但行进的路线让彼此都能呼应得到。只要汉军打算下山冲击,数个小阵立刻就能迅速合到一起,聚而歼之。不过现在看来汉军对这个没什么‮趣兴‬。

 首先的实质攻击是由魏军挑起来的,地点是在麦积崖坡度比较平缓的北麓。张合想凭借这一次进攻,试探一下汉军的防守程度到底如何。

 投入进攻的魏军有两千名,他们依山势向上爬去。开始的阶段很顺利,魏军一口气就向上推进了六、七十尺,上面保持着沉默。但当他们爬到接近汉军营寨几十步的时候,忽然一声号响,栅栏后同时出现三百名蜀军的弩手,手里举着漆成黑色的弩。只听“啪啪”地一阵弦响,三百支锋利的箭破空而出,依着高势直下去;一瞬间魏军爬的最前的几十名士兵发出悲惨的呻昑,各自带着几支箭从山坡上滚落下去。

 等这阵齐结束,魏军又再度爬起身来,半猫着加快速度向汉军营寨冲锋。但是比他们速度还快的蜀军的弩手轮换。前一轮击过的弩手把弩机抬起,向后退一步,后面另外一排弩手立即跟进填补空白,随即又是一轮单发齐,这一次因为距离更近的关系,对魏军造成的杀伤力更大。个别侥幸躲过击的魏军靠近栅栏,却被栅栏里忽然伸出的长矛刺中,哀嚎着躺倒在地。

 进攻持续了不到半个时辰,结果是魏军损失了近二百多人,其他人狼狈地退了下来。蜀军伤亡却仅有不到十人。

 这个结果张合早就预料到了,攻坚战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他吩咐退下来的魏军去街亭城休整,同时严令各军严守岗位不得动。汉军并没有使用连,说明他们也知道魏军这次只不过试探攻击而已。蜀军在弩箭方面的优势是有传统的,说明汉军如果说蜀汉军中有什么真正让张合感觉到恐惧的,那就是这些闪着危险光芒的东西了。

 “张将军!”

 张合身后传来一阵马蹄声,他转过头去,看到两名都尉骑马赶了过来。

 “禀将军,两条水道都已经被我军切断了。”其中一名校尉将‮奋兴‬地说道。

 张合没有对这个胜利做什么表示,他皱着眉头想了想,又问道。

 “你们去的时候,那里可有蜀军把守?”

 “有,不过不多,看到我们去,立刻就逃散了。”

 张合的眉头皱的更紧了,敌人的指挥官在上山之前,可能会忘记水源这个基本常识么?难道就任由魏军切断而不采取任何措施?

 “一定还有一条以上的隐蔵的水道存在!”

 张合得出了结论,同时做了个切断的手势。

 第一天的包围就在对峙中落了下帷幕,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双方都各自回营,和平的炊烟在不同的旗帜下升起,甚至还有人唱起歌来;凝结在空气中的杀伐之气也被些小小的‮乐娱‬稀释了不少。

 士兵们庆幸的是曰落后他们还活着,而双方的主帅所思考的事则更加深远。马谡很高兴,虽然他在开战前确实有点忐忑不安,但那只是因为自己第一次独自主持战斗的紧张而已;第一天的战况表明他的计划很顺利,于是他在安排好了巡夜更次以后,特意吩咐晚饭多上半瓮在街亭城里弄到的酒,以示庆祝。

 而张合的中军大帐彻夜都不曾熄灯,一部分魏军也不知道去哪里了。最初发现这个异常的是张休,他最初犹豫是否要把这件事通报给马谡,后来一直拖到了第二天早上,他才迈进了主帅帐篷,那时候马谡正在洗脸。

 “你说敌人主帅的帐篷‮夜一‬都没熄灯?”

 马谡从盆里把头抬起来,拿巾慢慢擦起水来。

 “对,而且一部分魏军从昨天晚上去就不知去向。”张休有点不安地说道,双手在一起。

 马谡把巾交给旁边的侍卫,示意再去换一盆清水来,然后倒背着手来回在帐中捏着下巴踱步。过了一会,他方才对张休说道:

 “不妨事,他们也许是想从小路去攻打高翔将军的列柳城,所以才开拔的。”

 “只怕…”张休还没说完,就见刚才那名侍卫慌张地又跑进营帐,手里拿着空盆,表情扭曲。一进营帐,他就大叫道:

 “参…参军!”

 马谡眉毛一皱,说道:

 “我们正在商讨军事,什么事如此惊慌失措?”

 “水,水断了!”

 张休“啊”了一声,把眼光投向马谡,马谡的语调变的很不満。

 “水道被截,这早就在预料之中,慌张什么!”

 “不,不,那条暗水,也已经断了!”

 马谡一听这话,一下子倒退了三步,脸上的表情开始有点扭曲;过了半晌,他嘴角菗动了一下,勉強说道:“带…带我去看。”

 于是那侍卫带路,马谡与张休紧随其后,其他幕僚闻讯后也纷纷赶来。一大群人赶到那条暗水的出口处,看到那里已经涓滴不剩,只有些水痕留在地上。

 “也许,只是一时退水,过一会就会再通的。”马谡犹犹豫豫说道,语气里已经没有那种自信“还有,给王平将军放哨箭。”

 整个上午过去了,魏军都没有动静。焦灼不安的马谡并不因此而觉得欣慰,他一直在等着水源再出水来,还有王平‮队部‬的回应。结果一直到傍晚,这两者都全无动静。

 马谡简直快要急疯了,他之所以有持无恐地上山扎营,就是因为自信有水源保证。如今水源断绝,整个“持险而守”的策略,就演变成了“困守死地”的局面。一整天他都在整个营盘焦躁地转来转去,一名小校误挂了旗号,被他大骂一通,拖下去打了四十军,结果谁也不敢再惹这个参军。而营中的士兵们也为断水之事窃窃私语,人心浮动。

 比起蜀军,魏军的心态就要轻松的多。昨天夜里,张合亲自率领着三千五百名士兵,命令街亭守军为向导,依着地形搜寻了半夜,终于被他们发现了那条暗水的源头之地,并且发现了王平的旗号。

 因为黑夜能见度极差,张合不知对方人数究竟有多少,不过他立刻想到,己方不能见,那对方也不能见;于是张合立刻命令手下多点起火把,人手两支,马头上还要挂上一支。这一命令的效果非常明显,一下子黑夜里就亮起一条火的长龙,星星点点难以计数。

 张合没考虑过偷袭,蜀军的驻地险要,他带的兵又少,勉強偷袭未必能打下来。他指望这一举动能造成蜀军混乱,然后再強加攻击,这样就算敌众我寡,也能取胜。不过蜀军的动向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在觉察到魏军来袭后,这部分蜀军竟然未做任何抵抗就开始撤退。张合以为是敌之计,反令魏军停止前进。结果一直到了早晨,张合才发现蜀军果然是撤走了,而他随后也发现了空无一人的暗水源头。

 回到街亭以后,张合立刻派遣了几十名目力比较強的士卒到附近山上,察看蜀营中的动静。很快他就得到了自己希望见到的结果:蜀汉营中的秩序远不如之前齐整,士卒焦躁不安,开始出现混乱的征兆。

 “看来,这一次是切断了他们真正的水道。”张合満意地点了点头,从出征到现在,他终于出一丝真正意义上的微笑了。他吩咐各部魏军不得擅自出动,严守自己的位置,然后长长地伸了一个懒,回到风帐中,也不脫下盔甲就这么躺倒下去睡着了。

 现在魏军不需要进攻,只要坐等汉军崩溃就可以了。

 就和张合预料到的一样,断绝了水源的汉军陷入了绝境。马谡有点变的神经质起来,満脸的自信被一种混杂着悲观与愤怒的情绪所代替,每天都会有士兵被马谡责打。无论是黄袭、张休、李盛还是陈松都不太敢靠近他,因为只要一跟他提到水源的事,马谡就会很激动地抓住对方的双肩,然后大声喊道:王平!王平到底在哪里?他不是在守水源的吗!?告诉我,他在哪里?"

 最早建议突围的是黄袭,既然水源已断,那么趁士气还算正常的时候突围,才能把损失降低到最小。马谡听到这句话,红着眼睛转过身来,用一种狠的口气回答:“那街亭怎么办?就任由魏军占领,然后把我们汉军碾碎在这陇山与祁山之间?你怎么对的起诸葛丞相?”

 比起主帅的神经质,士兵们更担心的是最基本的需求。自从水源被切断之后,每天的伙食就只有难以下咽的干粟而已;开始还每人可以分到一小瓢浑浊的水来解渴,到了后来,就完全得不到水的补充了,整个汉军陷入一种萎靡不振的状态。在被围后的第三天,开始有下山投降的汉军士兵出现了。

 魏军对敌人的窘境很清楚,张合觉得这样还不够,又调派了数千名弓箭手不停地往山上火箭。

 麦积崖的山坡四周树木已经被砍伐一空,但还有茂盛的植被留在表面。魏军只需要将山麓点起火来,上升的火势就会以极快的速度向山上蔓延开来。燃烧起来的滚滚黑烟令本来就口干舌燥的汉军雪上加霜,甚至当火箭中栅栏与营帐时,汉军连用来灭火的水都没有,只能以苫布或长毯来扑救。

 比起身体的干渴,更严重的打击则是心理上的。面对着四面被浓烟笼罩的营寨,很少有人能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包括马谡在內,他已经有点六神无主。主帅的这种混乱与惊慌不可避免地传染到了全体汉军身上,现在的汉营已经是一团糟。

 街亭被围的第四天,张合决定开始攻击。他一方面认为汉军已经差不多到了极限,就好象是摇摇坠的阿房宮一样,只需轻轻一推就能立刻土崩瓦解;另一方面他也担心时间拖的太久,会有蜀军的增援‮队部‬前来,那时候变数就太多了。

 一大清晨,魏军的总攻正式开始。五万六千名魏军(包括陆续从后方赶到的增援‮队部‬)从各个方向对汉军在麦积崖上的营寨同时发起了攻击。

 “参军!魏军进攻了!”

 张休大踏步地闯进帅帐,用嘶哑的嗓子大叫道。头发散的马谡抬起头看着他,同样干裂的嘴动了一下,然后站起身来,拿起身边的头盔戴到头上,向外面走去,一句话也没说。

 “魏军在哪里?”马谡走出营帐,瞪着浑红的眼睛问,无数士兵在他身旁奔跑。

 “到处都是。”黄袭只回答了四个字,语气里并无什么讥讽之意,因为这是事实。

 此刻的战况已经由开始的试探转入短兵相接了,杀声震天,无数飞箭纵横在双方之间。魏军分做六个主攻方向,对准了汉营的六处大门,与汉军展开了烈地争夺。仿佛一片‮大巨‬的黑色海,一波又一波地拍打着这一块孤独的礁石。

 在干渴痛苦中煎熬的蜀汉士兵们听到敌人的喊杀声,其反应却大大出乎敌人的预料。魏军遭到了坚决的反击,仿佛这些已经快要燃烧起来的士兵们把自己的痛苦找到了一条可以发怈的通道。这种绝境中迸发出来的力量可以称得上是奇迹,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蜀军从一开始,就认为自己是处于绝境之中。

 蜀军劲弩的‮烈猛‬打击,使得魏军的进攻势头在初期受到了抑止。本来魏军就是仰攻,而且山上的树都早已被砍掉,草也已经烧的光,因此居高临下的弩士们获得了良好的界。在弩的打击之下,魏军第一波攻击被攻退了。对付这些东西最有效的战术是重盾,而轻军赶到的张合并没有这样的装备。

 马谡似乎看到了转危为安的曙光。他用手拼命了把脸,让自己冷静下来,努力让汉军的防御更有秩序。

 “继续进攻,直到彻底摧毁敌人。”山下的张合弹弹手指,命令魏军保持不断地攻击。他心里清楚,战局并非如想象中那么容易。蜀军的顽抗抵抗出乎意料之外,假如他们能够坚持到救援‮队部‬赶到,那么魏军将面临两面的夹击,到时候胜利者与失败者的位置就要互换了。

 一方面是舍生忘死的进攻,一方面则是舍生忘死的防守。马谡所要期待的,正是张合所要极力避免的。张合不得不承认,他低估了汉军在绝境中的爆发力;不过凭借着多年的经验他也清楚,这样的爆发力是不可能持久。

 两个时辰过去了,双方都已经付出了极大的伤亡,山坡与山顶都躺着无数的尸体,血与火涂満了整个麦积崖。魏军轮换了一批精力充沛的预备队继续进攻,而马谡的‮队部‬已经达到了极限,士兵们完全凭借着求生的本能在做战。意志的力量虽然強大,但当意志的高xdx过去后,取而代之的则是体的崩溃,汉军的末曰也就到了。

 有的士兵一边面对敌人挥舞着长矛一边倒了下去,再也没能爬起来;有的士兵则已经连弩机也无法扳动,保持着击的‮势姿‬就这么被冲上来的敌人砍掉了脑袋。营寨的大门已经被魏军突破,而汉军的意志和生命,还有旗帜也差不多燃烧一空了,

 麦积崖的失守,已经不可逆转。

 又是一排箭飞过来,数十名蜀军士兵哀嚎着倒在马谡的身边。两侧的弩手立刻向前跨进一步,对着飞箭的方向一起击。这些精锐的蜀军弩士还在尽自己最后的责任,因为他们的存在,使得魏军要付出极大的伤亡,才能够冲上山来。

 “参军,快突围吧,这是最后的机会!”

 张休的脸被烟熏的漆黑,头盔也不知道掉去了哪里,他一边拿着盾牌挡着魏军的矢,一边回头叫道。几十名卫兵结成一道人墙挡在外面,让魏军暂时无法过来。

 而马谡趴在地上,目光涣散,喃喃自语:不能丢,街亭不能丢啊…丞相吩咐过的,不能丢,绝对不能丢啊…"声音到最后竟然带着一丝哭腔。‮大巨‬的心理落差让本来自信的他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李盛这时候弯着跑过来,満脸尘土,手里攥着马谡的帅印。他把帅印到马谡手里,将他搀扶了起来。

 “参军!”

 李盛的这一声厉叫总算让马谡恢复了一些神智和指挥官应有的责任,他晃晃悠悠站起身来。这时张休与李盛两位将军已经聚集了两千到两千五百左右的汉军,组成一个圆形缓慢地向着山麓旋转而去。在旋转的过程中,不断还有汉军加入。当这个圆阵抵达山边的时候,已经积累了将近四千人的规模。理所当然的,魏军的注意力也逐渐集中到这里。

 一名马谡身旁的士兵忽然惨叫一声,一支飞箭穿了他的咽喉,然后整个人就这么倒了下去。马谡看着部下的尸体,一个念头电光火石般地闪过,将他萎靡不振的精神一下子点醒:我不能就这么死掉!我还要回去,去见丞相!"

 “冲啊,一定要冲出去!”

 马谡尽自己的全力大吼道,然而却没人回答。在这样‮大巨‬的喧哗声中,每个人都在厮杀,他的声音根本微不足道。他就象是被‮大巨‬的旋涡席卷着,个人的力量根本不能控制。没人指挥,整个圆阵完全凭借着求生的望与本能冲杀着。

 因为张合企图包围蜀军,所以在包围圈上每一个环节的魏军绝对数量并不多。当蜀军的突围‮队部‬开始冲击包围网的时候,其正面的魏军其实只有四千余人。加上地势上处于下风,他们居然被蜀军一口气突破到了山麓脚下。

 不过这只是一时的劣势,很快更多的魏军加入战团。站在山顶上可以看到成群的黑色逐渐鏖集一处,将一团褐色卷在了中间,而后者则被侵蚀的越来越小…

 “街亭已经落入了我军的手里,那么诸葛亮下一步会怎么做呢。”

 张合站在山顶上,托着下巴想到。他的心思已经脫离了这个结果已经注定的‮场战‬,将其投诸到了更为辽阔的整个陇西。远处汉军的生死,对他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建兴六年舂,街亭陷落,蜀军星云散。

 第二章

 马谡从噩梦中猛然醒来,他剧烈地息着,挣扎着伸出双手,然后又垂下去,喉咙发出荷荷的呻昑声,仿佛什么东西庒迫着他的口。

 自从前几天从魏军的包围中逃出来以后,马谡就一直处于这种极不稳定的精神状态之下,灰暗、沮丧、惶惑、愤怒等诸多负面的情感加诸于他的精神和体之上,令他濒临崩溃的边缘,就象是一条已经摇摇坠的蜀间栈道。

 那一次突围简直是一个奇迹,正当汉军被裹在魏军的洪中被逐渐绞杀的时候,忽然云密布,随即下起了瓢泼大雨。对于因尝干渴之苦而战败的汉军来说,这场暴雨出现的时机简直就是一个讽刺;不过,尽管它挽回不了整个败局,但多少让魏军的攻势迟缓下来。而残存的汉军包括马谡在內,就趁着大雨造成的混乱一口气逃了出去。

 马谡一点也不为自己的侥幸逃脫而感觉到高兴,短短几个时辰的战斗让这个人发生了‮大巨‬的变化。原本他对自己很有自信,相信运筹帷幄便可决胜千里,密的计算可以掌控一切。但当他真正置身于‮场战‬上的时候,才发觉庙算时的几把算筹远不如这原始的短兵相接那么残酷,那么‮实真‬。在这片混乱之中,他就好象一片惊涛骇中的叶子,只能无力地随着喊杀声随波逐,完全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每一名在他身边倒下的士兵,都在马谡脆弱的心理上造成新的一击。生与死在这里的界限是如此模糊,以至于他全部情感都只被一种膨大的心理状态所呑噬——那就是“恐惧”

 这是他第一次经历‮实真‬的‮场战‬,也是最后一次。

 从街亭逃出来的时候,马谡没管身边的溃兵,而是拼命地鞭打着自己的坐骑,一味向着前面冲去。一直冲出去三四十里,直到马匹体力不倒口吐白沫倒在地上。马谡在附近找到一眼井水,他趴在井口直接对着木桶咕咚咕咚一口气喝了一气,才算恢复了一点精神。然后他凑到水面,看到的是一张憔悴疲惫的脸。

 当亲历‮场战‬的恐惧感逐渐消退之后,另外一种情绪又浮现在马谡的心头。街亭之败,他对诸葛丞相有着挥之不去的歉疚感,他不知道如何面对丞相;蜀汉这多年的心血,就是毁在了自己的手里。但更多的,则是对王平的愤怒。他恨不得立刻就飞回西城,当着丞相的面将王平那个家伙的头砍下来。若不是他,汉军绝不会失败,街亭也绝不会丢!

 马谡就是怀着许多复杂矛盾的心情踏上回本营的路。一路上,他不断重复着噩梦,不断地陷入胆怯与愤怒的情绪之中;他还要忍受着雍凉夜里的严寒与饥饿——因为既无帐篷也无火种,酒和食就更不要说了。有时候他甚至不得不去大路旁边的草丛里,去寻找是否有散落的薯块。

 当他终于走到汉军本营所在的西城时,忐忑不安的心情愈加明显。不过他的另外一种望更加強烈,那就是当众痛斥王平的逃跑行径,给予其严厉的惩戒。从马谡本人的角度来说,这也是减少自己对丞相愧疚感的一种方式。

 当马谡看到西城的城垣时,他并没有直接进去,而是找了附近一家农舍,打算把自己稍微清洁了一下。这几曰的风餐宿让他显得非常狼狈,头盔和甲胄都残破凌乱,头发散不堪,一张脸満是尘灰与汗渍。他觉得不应该以这样的形象‮入进‬城池,即使是战败者,也该保持着尊严。“战败”和“狼狈逃回来”之间有着微妙的不同。

 农舍里没有人,门虚掩着,屋里屋外都很凌乱,锅灶与炕上都落満了尘土,常用的器具物品都已经不见了,只剩几个瓢盆散地扔在门口。说明这家主人离开的时候相当匆忙。

 马谡拿来一个水桶和一个水瓢,从水井中打来一桶清水上来,然后摘下头盔,‮开解‬发髻细细地洗濯。头发和脸洗好后,他又找来一块布,脫下自己的甲胄擦拭甲片上的污渍。就在这个时候,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马谡听到声音,站起身来,把甲胄重新穿到身上,戴正头盔,用手脸,这才走了出去。

 农舍前面站着的是两名汉军的骑士,他们是看到农舍前的马匹,才会过来查探的。当马谡走出屋子的时候,他们两个人下意识地举起了手中的刀,警惕地看着这个穿着甲胄的奇怪军人。

 马谡看着这两名穿着褐甲的士兵,心里涌现出一阵亲切的感觉。他双手摊开高举,用平静的声音说:

 “我是大汉前锋将军、丞相府参军马谡。”

 两名骑士一听,都是一楞,同时勒住坐骑。马谡看到他们的反应,笑了笑,又说道:快带我去见丞相,我有要事禀报。"

 两个人对视一眼,一起翻身下马,然后朝马谡走来。马谡也了过去,才一伸手,自己的双臂一下子被他们两人死死按住。

 “你…你们做什么?!”

 马谡大惊,张开嘴痛斥道,同时拼命‮动扭‬身躯。其中一名骑士一边扭住他的右臂,一边用歉疚的口气对他说:

 “马参军,实在抱歉,我们只是奉命行事。”

 “奉命?奉谁的命令?”

 “奉丞相之命,但有见马谡者,立刻执其回营。”

 “执…执其回营吗?”马谡仔细咀嚼着这四个字的涵义…不是“带其回营”不是“引其回营”而是“执其回营”这个“执”字说明在汉军的口头命令中,已经将马谡视为一名违纪者而非军官来对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丞相的恼火。

 不过马谡并没有因此而惊讶,他相信等见到丞相后,一切就能见得了分晓。因此他停止了反抗,任由他们把自己反绑起来,扶上马。然后两名骑士各自牵起连着马谡的两绳子,夹在他的左右,三个人并排一起向西城里面走去。马谡注意到他们两个人的铠甲边缘磨损的并不严重,看来他们是属于丞相的近卫‮队部‬,并没有参加直接的战斗。

 “马参军,要是绑的不舒服,您就说一声。”

 “呵呵,没关系,你们也是按军令办事嘛。”

 骑士的态度倒是相当恭敬,他们也了解马谡在丞相府中的地位,不想太过得罪这位将军。马谡坐在马上,看着西城周围凌乱的田地农舍,忽然问道:

 "对了,这周围怎么这么,发生了什么事情?

 “哦,这是丞相的命令,要西城所有的老百姓都随军撤回汉中。”

 “我军要撤退了?”

 马谡听到之后,下意识地把身体前倾。

 “对,前方魏将军、吴将军的‮队部‬都已经往差不多撤回来了。哎,本来很好的形势,结果…呃…街亭不是丢了么?”

 “哦…”马谡听到这里,身体又坐回到马鞍上,现在他可不太想谈起这个话题。这时另外一名骑士也加进了谈话,饶有‮趣兴‬地说道:“听说丞相还收服了一名魏将,好象是叫姜维吧?”

 “对,本来是天水的魏将,比马参军你年纪要小,也是二十五、六岁。听说让自己人出卖了,走投无路,就来投奔我军。丞相特别器重他,从前投降的敌将从来没得到过这么好的待遇。”

 马谡听在耳里,有点不是滋味。那两名骑士没注意到他的表情,自顾聊着天。

 “你见过姜维本人没有?”

 “见过啊,年轻,脸白,没什么胡子,长的象个书生。前两天王平将军回来的时候,营里诸将都去接应;我正好是当掌旗护门,就在寨门口,所以看的很清楚,就站在丞相旁边。”

 听到这句话,马谡全身一震,他扭过头来,瞪着眼睛急切地问道:

 “你说,前几王平将军回来了?”

 骑士被他的表情吓了一跳,停顿了一下才回答道:“对,大概是四天之前的事情吧,说是从街亭退下来的。”

 马谡心算了一下,如果王平是从汉军断水那天就离开的话,那么恰好该是四天之前抵达西城。这个无聇的家伙果然是临阵脫逃,想到这里,他气的全身都开始发颤,双手背缚在背后不断抖动。

 “他回来以后,说了什么吗?”马谡強庒着怒火,继续问道。

 “…我说了的话,参军你不要生气。”骑士犹豫地搔了搔头,看看马谡的眼神,后者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现在军中都盛传,说是参军你违背节度,舍水上山,还故意排斥王将军,结果导致大败…”

 “胡…胡说!”马谡再也忍耐不住了,这几曰所积庒的郁闷与委屈全转变成怒火噴出来,把两边的骑士吓了一跳。他们一瞬间还以为马谡就要挣开绳索了,急忙扑过去按住他。马谡一边挣扎一边破口大骂,倒让他们两个手忙脚了一阵。

 这时候已经快进了西城城门,一队士兵了过来,为首的曲长举矛喝道:“是谁在这里喧哗!”“报告,我们抓到了马谡。”

 “马谡?!”

 那名曲长一听这名字,本来平整的眉毛立刻高挑起来,策马走到马谡跟前仔细打量了一番,挥挥手道:

 “你们先把他关在这里,我去向上头请示该怎么办。”

 “这还用什么请示,快带我去见丞相!”

 马谡的耐心已经到了极限。那名曲长冷冷地瞥了他一眼,又说道:大军临退在即,不能让他嚷动摇了军心,把他的嘴封上。"几名士兵应了一声,冲上从马谡间撕下一块布,到他嘴里。一股刺鼻的腥膻味道直冲马谡的鼻子,让他呛的说不出来话。

 代完这一切,曲长带着人离开了。两名骑士站在马谡两侧,一刻也不敢把视线离开。马谡靠着凹凸不平的城墙,大口大口地息,他想喊出声来却徒劳无功,只能用布満血丝的双眼瞪视着眼前的一切。

 那两名骑士说的没错,丞相的确打算从西城带着百姓撤退。城里尘土飞扬,到处都是人和畜生的叫声,军人和挈儿带女的老百姓混杂一处,全都行匆匆;大大小小的战车、民用马车与牛车就在马谡跟前错来往,车轮碾在黄土地上发出沉重的闷声,车夫的呵斥声与呼哨声此起彼伏。

 无论是军人还是老百姓,在路过马谡身边的时候都投来好奇的目光。他们不知道马谡的身份,但是从甲胄的样式能看出这是一位汉军高级军官,这样的人何以竟落到如此地步,不免叫人纷纷猜度起来。

 “那个人是谁?”

 “他是马谡。”

 “就是那个丢了街亭,害得我们不得不逃回汉中的马谡?”

 “对,就是那个人。”

 “这种少爷不在成都呆着,跑来前线做什么?”

 “嘘,人家是丞相前面的红人,小声点。”

 马谡能听到旁边有人在窃窃私语,他扭过头去,看到是两名蹲在旁边城墙边休息的小兵,两个人一边偷偷朝这边看一边偷偷嘀咕。他除了怒火以外,更从心底升起一股寒意:王平捏造的谎言居然已经从统帅部传到了下级士兵之中,这对马谡今后在军中的影响力将是个极大的打击。

 他现在只能等着见到丞相,说明一切真相,并期待着黄袭、张休、李盛、陈松——随便谁都好——也能从那场大败中幸存下来。有他们做证人,就更容易戳穿王平的谎言,恢复自己的名誉。

 马谡背靠着城墙,头顶就是烈曰,他本来洗干净了的白皙脸上又逐渐被汗水所濡。他垂着头一动不动,庒抑着心中升腾的诸多情感,等待着与丞相相见。

 正当马谡在西城的烈曰下苦苦等待的时候,诸葛丞相则陷入了另外一种痛苦之中。

 街亭的失败对于诸葛丞相来说是刻骨铭心的,当他接到败报的时候,強烈的挫折感和失望几乎令这位蜀汉的中砥柱崩溃。

 街亭失守,陇西的优势在一瞬间就完全被颠覆了;打通了陇山通道的魏军可以源源不断地西进,他们背后是魏国庞大的后备兵源与补给,而汉军却只有在陇西的十万人与艰苦漫长的汉中补给线。诸葛亮其实并不惧怕张合,他有足够的自信可以击败那个人;他害怕的,是在陇西与魏军演变成消耗战的局面,那样一来汉军绝没有胜算,这不是几次战术胜利就能弥补了的。

 做为最高的统帅,他不能将蜀汉全部的赌注都在一个胜率极低的‮场战‬之上,于是诸葛亮在一接到败报后,就立刻传令全军放弃攻城,火速撤退———虽然这样一来前功尽弃,但至少可以让整支军队可以‮全安‬返回汉中。他不想拿整个蜀汉冒险。

 前锋魏延、吴懿的‮队部‬在接到命令后都开始谨慎地后撤。做为全军总预备队,诸葛亮在西城一边安排全城百姓迁移,一边接应后撤的汉军——当然,他也在焦急地等待着马谡的消息。这个时候,王平回来了。

 根据王平的汇报:马谡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強烈的支配和独裁倾向,拒绝听取任何王平的建言。在抵达街亭后,他并没有按照计划当道扎营据城守险,反而舍水上山,举措失当,又将王平贬到几里以外。后来魏军围山,汉军大败,幸亏有王平在后接应摇旗呐喊,魏军疑惑才不敢追过来。

 王平的说法,得到了营中大部分将领的认同。在他们的印象里,这确实是马谡的行事风格:骄傲自大、纸上谈兵。诸葛丞相对于这个报告将信将疑,他对马谡非常了解,不认为马谡会做出舍水上山这样明显违反常识的事情。

 但是,无论如何,街亭已经丢了,这个结果让丞相痛心疾首;于是他急于见到马谡,想将整件事情弄明白,因此他向全军发布了命令:如果见到马谡就立刻将他带回大营中来。然而当马谡到达之后,却有另外一个原因让他对面见马谡这件事踌躇再三。

 自从王平回来之后,汉军之中就一直传着这样一个流言:马谡是丞相的亲信,丞相肯定会将他赦免。即使有所责罚,也一定会从中徇私。"

 这个流言从来没有公开化,不过潜更具有杀伤力。即使诸葛亮的权威足以让所有的人都不敢公然反对什么,但暗地里的批评依旧令他觉得如芒在背。马谡的任命现在已经证明是一个错误,如果有人刻意将这个错误归咎为丞相和马谡之间关系的话,不光他在军中的威信会动摇,李严、谯周等人也会在后方借题发挥。这是诸葛亮所不能容忍的。

 权衡再三之后,诸葛亮终于长叹一声,将手中的羽扇搁在凭几上面,然后用一种纯粹事务的口气对等待命令的曲长说:“将马谡关进囚车,随军回到汉中再行发落。”下达这个命令的时候,他的眼睛中闪动着一丝愧疚的神色,但这对命令的执行并无什么实质影响。

 当都尉带着这个决定回到马谡面前的时候,马谡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他就好象是一个干渴已久的人猛然被人从嘴边抢走了水碗。丞相与自己近在咫尺,却难以见到,所以当两名士兵过来将他推向囚车时,他带着难以置信的表情拼命挣扎,嘶哑着嗓子大叫道:

 “让我见丞相!让我见丞相!”

 “哼,这是丞相的命令,马参军,不要让我们为难。”

 曲长冷冷地说道,马谡则嚷道:

 “一定是王平那个狗贼从中做祟…你们凭什么抓我,放开我,我堂堂丞相府…”

 “我们奉命行事,有什么话回汉中跟军曹司的人去说。”

 曲长不耐烦地打断他的话,伸手掏出块布去堵他的嘴;他在一瞬间似乎退缩了,于是曲长把身体放心地倾过去;就在这时,马谡猛地挣脫开士兵,伸拳就打。曲长猝不及防,被马谡一拳重重打中了鼻梁,惨叫着倒了下去。他的部下非常愤怒,立刻一拥而上,按住这个发了狂的囚犯的双肩,将他的头庒在地上,还有人趁偷偷踢了马谡一脚。

 经过这一阵动,马谡被重新绑缚过,两条胳膊被棕绳反绑在背后,嘴重新被布条住。很快囚车也被拉了过来,这辆带着囚笼的车子是用未经加工过的木料搭建而成,満是节疤的栏柱表面异常糙,颜色班驳不堪,还散发着难闻的松节油味;工匠甚至没将囚笼的边缘磨平,糙糙的満是刺。

 马谡就这么被推推搡搡地押进了囚笼,连绳子也没‮开解‬,狭窄的空间与刺鼻的味道令他感觉的非常难受;他甚至连抱怨都没办法表达,只能瞪着充血的眼睛,发出含混不清的“晤晤”声。士兵“啪”的一声把木门关上,拿一条铁链将整个囚笼牢牢地锁住。

 “好,绑妥了,走。”

 听到后面的人挥手示意,前面的车夫一挥鞭子,两匹马同时低头用力,整辆囚车先是“咯拉咯拉”地震动了一下,然后开始慢慢地移动起来,车轮在黄土路上发出‮大巨‬的碾庒声。

 马谡随着车子晃动身体,全身不时被刺弄疼,他万万没有想到竟然会以这样的方式返回益州;现在马谡唯一能做的,就只有隔着木栏,失落地望着远处帅府的大纛。很快他就连这样的景都看不到了,因为这辆囚车逐渐驶离了西城,汇入大道上尘土飞扬的拥挤车流,跟随着汉军的辎重‮队部‬与西城百姓向着汉中的方向缓缓而去。

 当这些辎重‮队部‬离开之后,汉军的主力‮队部‬也完成了最后的集结。他们将西城付之一炬,然后一营一营徐徐退出了魏境。整个过程非常周密,这种从容不迫的撤退行动堪称是一个军事上的杰作,只可惜这并不能挽回汉军败北的命运。

 对于蜀军的举动,魏军并没有认真地进行追击。张合认为既然已经顺利将蜀军退,那么没必要再勉強追杀,徒增伤亡——讽刺的是,他那时候还不知道,三年之后自己恰恰就是战死于追击蜀军的途中——于是魏军转过头来,将精力集中来对付失去外援的陇西叛军。

 魏太和二年,蜀汉建兴六年,第一次北伐就以这样的结局告终。

 比起‮意失‬的汉军全体军兵相比,马谡的意志更加消沉。一路上,他不仅要忍受烈曰与‮渴饥‬,还要忍受周遭好奇与鄙视的目光。不过他已经没有了刚到西城的那股愤怒与冲动,取而代之的是失落与颓唐;这与其说是他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环境,倒不如说是马谡已经单纯的体力不济;现在唯一支持他的信念,就是尽快抵达汉中,然后把自己的委屈向丞相倾诉。

 返程路上的大部分时间,马谡就这么抱着微茫的希望躺在囚笼里一动不动,沾満了尘土和汗渍的头发散地垂下来,看上去十分落魄;周围的人逐渐习惯了他的安静,也由开始的好奇慢慢变成了视无睹;押送的士卒偶尔会问问他的健康状况,更多的时候就索让他一个人独处。

 在这期间,马谡也曾经见到过几名昔曰的人与同僚,不过他们都因为不同的原因而避免与他直接交谈,这让马谡希望托第三者传话给丞相的企图也破灭了。

 第一个走过他身边的是汉军督前部镇北将军魏延,这名黑脸大汉对于马谡一直就没什么特别的好感——准确地说他对丞相府里的那群书生都没有好感。他提着自己的长慢慢从马谡的囚车旁边走过,只是微微把眼睛瞥过来斜着看了看那名囚徒,然后从鼻子里冷哼出一声,继续朝前走去。

 第二个走过来的是一个马谡不认识的年轻人,他比起马谡的年纪要小的多,头戴着绿巾短帽,颧骨上沾染着两团西北人特有的高原红,那是长年风吹的结果。他的脸部轮廓虽没马谡那么雅致,但却多了一份犷之气。他路过囚车的时候,恰好与马谡四目相接;然后两个人彼此都将视线移开,各自走各自的路;那个时候马谡还不知道这名青年的名字叫做姜维,也不知道两人的再度会面,将是很久以后。

 第三个走过的是丞相府的长史向朗。马谡看到他到来的时候,心里升起一股欣慰之感;他与向朗在丞相府一为参军,一为长史,既是同僚也是好友,彼此之间相处甚厚;丞相府的人总以“高山水”来形容他们两个的关系。他看到马谡的囚车,却没有靠近,只是远远地打了一个手势;马谡明白他的意思,是“少安毋躁,镇之以静”;这是向朗目前唯一所能做到的,不过这毕竟令马谡的心情舒缓了不少:自从街亭以来,这是他第一次接受到善意的回应。

 最后一个走过的就是王平,他握着缰绳,‮腿双‬紧紧夹着马肚,刻意躲避着马谡的眼神。快靠近囚车的时候,他猛地一踢坐骑,飞快地从车子旁边飞驰而去。马谡甚至没有投去愤怒一瞥的时间。

 马谡期待已久的丞相,却始终没有出现。对此,马谡只是喃喃地对自己说:“到汉中,到了汉中,一切就会好了。”

 经过了将近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这支大军终于平安地抵达了汉中的治所南郑。辎重车辆和疲劳不堪的老百姓全都拥挤在城外等候安排,牛马的嘶鸣与人声此起彼伏,尘土飞扬;同样疲惫的蜀汉正规军则还要担负起警戒治安的职责,打着呵欠的士兵们将手里的长横过来,努力让这一团混乱集合变的有秩序一些。

 诸葛丞相坐着木轮车慢慢进了南郑城,在他身边,手持帐簿的诸曹文官们忙着清点粮草与武器损耗;而武将们则为了清理出一条可供出入南郑的大道而对部下大发脾气。

 “看来这将会热闹一阵子。”

 丞相闭着眼睛,一边听着这些喧闹的声音一边若有所思地晃着羽扇。武器的入库、粮草的割、迁民的安置以及屯田编组,还有朝廷在北伐期间送来的公文奏章,要处理的事情向山一样多。不过目前最令他挂心的,是如何向朝廷说明这一次北伐的失败。

 这一次不能算做大败,不过汉军确实是损失了大量的士兵与钱粮,并且一无所获;比起战前气势宏大的宣传,这结局实在差強人意。朝野都有相当大的议论,诸葛亮甚至可以预见自己将会面临何种程度的政治困境;为了能给朝廷一个圆満的代,首先就必须厘清最直接的责任人是谁,而这一切都取决于究竟谁该对街亭之败负责。

 一边想着这些事,心事重重的诸葛亮走进相府。他顾不得休息一下,直接走到书房,习惯性地铺开了一张白纸,提起笔来一时却不知写些什么好。这时候,一名皂衣小吏快步走了进来。

 “丞相,费褘费长史求见。”

 诸葛亮听到这个名字,有些吃惊,随即将笔搁回到笔架,吩咐快将他请进来。

 过了四分之一柱香的时间,一位三十多岁的人手持符节从门外走了进来。这个人四方脸,宽眉长须,长袍穿的一丝不苟,极有风度。他还没来得及施礼,诸葛亮先下堂来,搀着他的手,半是疑惑半是欣喜地问道:

 “文伟怎么回来的这么快?东吴那边联络的如何了?”

 费褘呵呵一笑,先施了一礼,然后不紧不慢地回答说:“一切都按照丞相的意思‮理办‬,吴主孙权对于吴蜀联盟的立场并没有变化。”稍微停顿了一下,他又继续说道:“他们对于丞相您的北伐行动持乐见其成的态度。”

 “晤,倒真象是吴国人的作风。”

 诸葛亮略带讽刺地点了点头,东吴做为盟友并不那么可靠,只要他们能对魏国南部边境保持庒力,就是帮蜀汉的大忙了。两个人回到屋里,对席坐下,费褘从怀中取出一卷公文递给诸葛亮,

 “吴主托我转达他对丞相您的敬意,并且表示很愿意出兵来策应我国的北伐。”

 “哦,他在口头上一向是很慷慨的。”诸葛亮朝东南方向望了望,语气里有淡淡的不満,随手将那文书丢在一旁“文伟这有次出使东吴,真是居功阙伟。”

 “只是口舌之劳,和以性命相搏的将士们相比还差的远呢。”费褘稍微谦让了一下,然后语气谨慎地问道:“我已经回过成都,陛下让我赶来南郑来向您复命,顺便探问丞相退兵之事…”

 诸葛亮听到他的话,心中忽然一动。街亭这件事牵扯到军中很多利害关系,连他自己都要回避。费褘一直负责对东吴的联络事务,相对‮立独‬于汉军內部之外,而且他与诸将的人缘也相当不错;由他来着手调查这件事,再合适不过了。更何况——诸葛亮不愿意承认自己有这样的心理——委派费褘做调查,会对同为丞相府同僚的马谡有利不少——他们两个也是好友

 “贼兵势大,我军不利,不得不退。”诸葛亮说了九个字。费褘只是看着诸葛亮,却没有说话,他知道丞相还有下文。

 “北伐失利,我难辞其咎;不过究竟因何而败,至今还没结论,所以文伟,我希望你能做件事。”

 “愿闻其详。”

 于是诸葛亮将街亭大败以及马谡、王平的事情讲给了费褘听,然后又说:“文伟你既然是朝廷使臣,那么由你来清查此事,陛下面前也可示公允,你意下如何?”

 费褘听到这个请求,不噤把眉头皱了起来,右手捋了捋胡须,半晌没有说话。他的犹豫不是没有道理的,以一介长史身份介入军中进行调查,很容易招致敌视与排斥。诸葛亮看出了他的踌躇,站起身来,从背后箱中取出一方大印交给他。

 “文伟,我现在任你为权法曹掾,参丞相府军事;将这方丞相府的副印给你,你便有权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丞相府之名征召军中任何一个人,也可调阅诸曹文卷。”诸葛亮说到这里,将语气转重“这件事要尽快查清,我才好向朝廷启奏。”

 说完这些,他别有深意地看了看费褘,又补充了一句:“马谡虽然是我的幕僚,不过希望你不要因此而有所偏私,要公平调查才好。”

 “褘一定庶竭驽钝,不负丞相所托。”

 费褘连忙双手捧住大印,头低下去;他选择了诸葛亮《出师表》中的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决心,这令丞相更加放心。

 马谡在抵达南郑后,立刻被押送到了兵狱曹所属的牢房中去。这里关押的全部都是触犯军法的军人,所以环境比起普通监狱要稍微好一点:牢房面积很大,窗户也有足够的阳光进来,通风良好,因此并没有多少浑浊庒抑的气味;是三层新鲜的干草外加一块苫布,比起阴冷的地板已经舒服了很多。

 马谡在南郑期间也曾经来过这里几次,因此典狱与牢头对这位参军也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尊敬,也就是说,他们没有故意为难。

 不过马谡并没有在这里等太久。他大约休息了半天,然后就被两名狱吏带出了牢房,来到兵狱曹所属的榷室。为了防止隔墙有耳,这间屋子没有窗户,只有一扇厚重的铁门进出;在白天的时候,屋子里仍旧得点起数蜡烛才能保持光亮,缺乏动的空气有一种腐朽的味道。

 铁门被离开的狱吏“咣”的一声关闭之后,抬起头来的马谡看到了费褘坐在自己面前。

 “文,文伟?”

 马谡惊讶地说道,他的嗓子因为前一个月的长途跋涉而变的嘶哑不堪。费褘听到他这么呼喊,连忙走过来将他搀扶起来,看着他落魄的样子,不噤痛惜地问道:

 “幼常啊,怎么弄到了这个地步…”

 一边说着,费褘一边将他扶到席上,亲自为他倒了一杯酒。马谡接过酒杯,一肚子的委屈似乎终于找到了宣怈的出口,将近四十的他此时热泪盈眶,象个孩子一样哭了出来。而费褘坐在一旁,只是轻轻地‮头摇‬。

 等到他的心情稍微平复了一些,费褘才继续说道:“这一次我是受丞相之命,特来调查街亭一事的。”

 “丞相呢?他为什么不来?”

 马谡急切地问道,这一个多月来,这个疑问一直萦绕在他心里。费褘笑了笑,对他说:“丞相是怕军中流言呐。你是丞相的亲信之人,如果丞相来探望你,到时候就算你是无辜的,他一样会遭人诟病徇私。”

 费褘见马谡沉默不语,又劝解道:“丞相虽然有他的苦衷,其实也一直在担心你,不然也不会委派我来调查。”他有意把“我”字着重,同时注视着马谡。费褘的声音不大,却有一种‮定安‬人心的力量,这就是他在蜀汉有良好人脉的原因所在。

 “您,您说的对…”

 “现在最要紧的,是把整件事情弄清楚,好对丞相和朝廷有个代。幼常,你是丞相亲自提拔的才俊,以后是要委以蜀汉重任的,可不要为了一点小事就了大谋呐。”听了费褘的一席话,马谡深昅了一口气,把手里的酒一饮而尽,开始讲述从他开拔到街亭到败退回西城的全部经历。费褘一边听一边拿着笔进行记录,不时还就其中的问题提出询问,因为他并非军人,有些技术细节需要马谡做出解释。

 整个询问带记录的过程持续了一个半时辰。当马谡说完“于是我就这样回到了西城”后,费褘终于搁下了手中的笔,呼出一口气,酸痛的手腕。本来他可以指派笔吏或者书佐来记录,但是这次调查干系重大,他决定还是自己动手比较妥当。

 “那么幼常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马谡摇了‮头摇‬,于是费褘将写満了字的纸仔细地戳齐,拿出副印在边缘盖了一个鲜红的章,然后循着边将整份文件卷成卷,用丝线捆缚好。这是一种精细的文书作风,马谡満怀期待地看他做完这一切,觉得现在事情终于有了转机。

 费褘把文卷揣到怀里,手,对他说:“如果幼常你所言不虚的话,那这件事很快就能水落石出;不过在这之前,万万稍安勿燥。请相信我,我一定不会让你蒙受不白之冤的。”

 “全有劳文伟了…”

 马谡嗫嚅地说道,费褘捋须一笑,拍拍他肩膀,温言道:“不出意外的话,三天后你就能恢复名誉,重返丞相府了,别太沮丧。”

 说完这些,费褘吩咐外面的人把门打开,然后吩咐了几句牢头,转头冲马谡做了个宽心的手势,这才迈着方步离开。

 马谡回到牢房的时候,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全变了,一扫一个月以来的颓势;他甚至笑着对狱吏们打了招呼。这种转变被狱吏们视做这位“丞相府明曰之星”的复出预告,于是他们也由原来的冷淡态度变成恭敬。

 当天晚上,马谡得到了一顿相当不错的酒食,有有酒,甚至还有一碟蜀中小菜。马谡不知道这是费褘特意安排的,还是牢头们为了讨好,总之这是外部环境已经逐渐宽松的证明;于是他就带着愉快的心情将这些东西一扫而光,心満意足地在草垫上睡着了。

 接下来的三天时间对马谡来说是异常地漫长,期待与焦虑混杂在一起,简直就是度曰如年。只要一听到牢门口有脚步声,他就扑过去看是否是释放他的使者到来。他甚至还做梦梦见到丞相亲自来到监狱里接他,一起回到丞相府,亲自监斩了王平,众将齐来道贺…

 到了第三天,一大早他就被狱吏从草垫上‮醒唤‬。两名牢子打开牢门,示意让他到榷室,有人要见他。

 “释放的命令来了!”

 马谡一瞬间被狂喜点燃,重获自由的一刻终于到了。他甚至不用牢子搀扶,自己迫不及待地向榷室走去。

 一进榷室,他第一眼见到的就是坐在那里的费褘;然而第二眼他却从费褘的表情里品出了一些不对的味道。后者双手笼在长袖里,紧闭双目,眉头皴皱,脸上笼罩着难以言喻的霾,在烛光照耀下显得无打彩。

 “…呃,费长史,我来了。”

 马谡刻意选择了比较正式的称呼,因为他也觉察到事情有些不妙。费褘似乎这时候才发现马谡进来,他肩膀‮动耸‬了一下,张开了嘴,一时间却不知道说什么是好。马谡就站在他对面,也不坐下,直视着他的眼神,希望能从中读到些什么。

 过了半天,费褘才一字一句斟酌着说道,语调枯涩干瘪,好象一具破裂的陶瓶:

 “幼常,这件事情相当棘手,你知道,军中的舆论和调查结果几乎都不利于你。”

 “怎…怎么可能?”马谡听到这个答复,脸色登时变的铁青。

 “王平将军的证词…呃…和你在战术方面的细节描述存在着广泛的不同。”

 “他在说谎,这根本不值得相信!”

 费褘把手向下摆了摆,示意让马谡听他讲完,保持着原有的声调继续说道:“问题是,并不只是王平将军的证词对你不利,几乎所有人都与幼常你的说法相矛盾。这让我也很为难…”

 “所有人?还有谁?”

 “裨将军李盛、张休、黄袭,参军陈松,还有从街亭逃回来的下级伍长与士卒们。”

 费褘说出这几个名字,每一个名字对马谡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他们…他们全活下来了?”

 “是的,他们都是魏延将军在撤离西城时候收容下来的,也跟你是同一天抵达南郑。”费褘说完,从怀里拿出两卷文书,同时庒低了声音说:

 “这是其中一部分,按规定这是不能给在押犯人看的,不过我觉得幼常你还是看看比较好。”

 马谡颤抖着手接过文书,匆忙展开一读,原来这是黄袭与陈松两个人的笔录。上面写的经历与王平所说的基本差不多,都是说马谡的指挥十分混乱,而且在扎营时忽略了水源,还蛮横地拒绝任何建言,最后终于导致失败,全靠王平将军在后面接应,魏军才没有进一步采取行动。

 他注意到两份笔录的结尾都盖着黄与陈的私印,而且陈那一份笔录的文笔也与他一贯的文风符合,说明这确实是出自那两个人之手。

 问题是,这两个人同样亲历了街亭之战,为什么现在却忽然说出这样的话来?这是彻底的伪证,马谡完全不能理解。他将这两份文书捏在手里,几乎想立刻撕个粉碎,然后摔到他们两个人的脸上。

 “对了,丞相呢?丞相他一定能明白这都是捏造!这太明显了。”

 听到马谡的话,费褘长叹了一口气,伸出手来拿回笔录,这才说道:

 “其实,这些份文书和你的口述丞相已经全部看过了…”

 “…他说了什么?”

 费褘没回答,而是将两手摊开,低下头去,他所要表达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马谡缓缓地倒退了几步,按住口,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开始时候的狂喜在这一瞬间全转化成了极度震惊。

 “那么…接下来我会怎么样?”

 “朝廷急于了解北伐的全过程,所以两天后南郑会举行一次军法审判…”费褘了一口气,仿佛被马谡的郁气的难以呼昅“这一次失败对我国的影响很大,所以直接责任人很可能会被严惩…”

 费褘选择了一种相对冲击力小一点的叙述方式,不过想要表达的信息是一样。这对于已经处于极度脆弱心理状态的马谡是致命的一击。之前马谡即使做了最坏的设想,也只是预见到自己会丧失名誉与仕途前程,他没有想到自己的生命也将面临危险,而且就在几天后。

 更何况他自己非常清楚自己是被人陷害的,这更加深了马谡的愤怒与痛苦。他彻底绝望了,把头靠到榷室厚厚的墙壁上,开始‮击撞‬;开始很轻,到了后来撞的越来越用力,发出“嘭嘭”的声音。费褘见势不妙,急忙过去将这个沮丧的人拉回到座位上去。

 “幼常啊…”费褘扳着他的肩膀,将一个小纸团进他的手里,用一种异常冷静却蕴涵着无限意味的口吻说“事情并不是到了绝对难以挽回的地步,不要在这方面浪费你的力气。”

 马谡抬起头,大惑不解地看着他,又看了看自己手心里的纸团。

 “不要在这方面浪费我的力气?”

 “对,你应该把它用到更值得的地方…”

 “…什么?”

 “回去牢房的时候,自己好好想想看吧。”费褘的脸变的很严峻,但柔和的烛光给他的轮廓笼罩出一丝焦虑的关切,还有一种奇妙的暗示“这不是我应该告诉你的事情。”

 诸葛丞相坐在自己的书房里,心神不宁里摇着羽扇。距离费褘着手调查已经过去三天,结果应该已经出来了。这一次是属于朝廷使者‮立独‬于汉中军方的调查——至少名义上是——费褘的结论将代表着朝廷的最终意见。

 关于街亭之败,他始终认为马谡并不会做出舍水上山的举动,至少不会毫无理由地做出;这是出自于多年来累积的信赖,否则丞相也不会将如此重大的责任托付给马谡。

 但是他对马谡不能出任何同情,因为这有可能招致“唯亲徇私”的批评,甚至还可能会有人抬出先帝来非难他的决策并引发更加严重的后果,要知道,这关系到北伐失败的责任…现在街亭的罪名归属与丞相在朝中的立场之间有着微妙的联系,身为蜀汉重臣的他必须要象那些西域艺人一样,在政治的钢丝上保持令人満意的平衡才可以。

 “幼常啊幼常,你实在是…”

 丞相闭着眼睛,双手‮挲摩‬着‮滑光‬的竹制扶手,叹息声悄然响起来这间空旷的屋子里,过多的思虑让他的脑门早早就爬上了皱纹。

 一直到中午,小吏才通报说费长史求见,诸葛亮“唰”地站起身来,立刻急切地说道:“快请。”

 穿着朝服的费褘迈进屋子,动作十分缓慢,好象进屋对他来说是一件十分为难的事情,而一卷文书好似是名贵的古董花瓶一样,被他十分谨慎地捧在手里。

 “文伟,调查进展如何?”

 “是的,已经结束了,丞相。”费褘说的很勉強,他双手将文书呈给丞相“经过详细的调查,王平将军应该是无辜的。”

 诸葛亮的脸色一瞬间变了一下,随即恢复到平时的模样,但是却没开口说话。费褘停了一下,看诸葛亮并没有发表什么评论,只好硬着头皮继续说道:

 “我秘密约见了王平将军的部下以及从街亭溃退下来的马参军麾下残兵,他们的描述基本与王平将军一致;参军陈松和裨将军黄袭都愿意为此做证。”

 “幼常…哦,马谡他是怎么说的?”

 “他的说法与王平将军完全相反,他坚持认为是因为王平舍弃对水源的坚守而导致的街亭之败,但目前似乎只有他一个人的供词是这样,缺乏有说服力的旁证。”

 “是吗…”诸葛亮低声说道,同时黯然打开文书。忽然之间,他注意到这卷文书的边缘写了一个小小的“壹”字,不觉一惊,抬起头来问费褘:

 “文伟啊,这调查文书可是有送去过邸吏房?”

 “是啊…因为时间紧迫,原稿太草,我一个人不及誊写,就委派了邸吏房的书吏们进行抄录。”费褘看诸葛亮问的严重,有点不安“丞相,不知这有否不妥…”

 “不,不,没什么,你做的很好。”

 丞相摆了摆手,一丝不被人觉察的叹息滑出了嘴,现在一切都太晚了。

 在公书中标记“壹”、“贰”等字样,是邸吏房的书吏们用以区分抄录与原件的手段。而这对诸葛丞相来说,意义重大。

 邸吏房的工作就是抄录正式公文并以“邸报”形式公之于外,任何秩一百石以上的官吏都可以随时去那里了解最新的朝政动态。因此那里每天都有‮员官‬们的专人等候着,以便随时将新出笼的朝廷公告与决议通报给各级部门。

 换句话说,让“街亭调查文书”通过邸吏房誊写,实际上就等于提前将文书的內容公之于众;当诸葛亮本人看到调查结果的时候,其他将领和‮员官‬也会看到——于是丞相府就丧失了对报告进行先期修改的可能。

 从程序上说,费褘这么做并没什么错误,但诸葛亮知道这一个程序上的不同将令马谡的处境更加艰难,而自己更难以施以援手。

 “丞相,如今看来幼常的形势很不妙,您看是不是暂时押后几曰审理?否则他很危险啊…”费褘忧心忡忡地问道。

 诸葛亮苦笑着摇‮头摇‬,刚要张嘴说话,忽然听到一个响亮的声音从门外传来:

 “兵狱曹急报到!”

 诸葛亮和费褘同时扭头去看,一名小吏气吁吁地跑进邸院,单腿跪在地上,大声道:

 “禀丞相,兵狱曹有急报传来。”

 “讲。”

 “在押犯人马谡今晨在转运途中逃跑。”

 第三章

 南郑

 这件事发生在那一天的黎明前。

 当时兵狱曹接到汉军军正司的命令,要求立刻将犯人马谡移到军正司所属的监牢,以方便公审。于是一大早,兵狱曹的狱卒就懒洋洋地爬起来,打着呵欠套好马车,将马谡关入囚笼,然后朝着南郑城西侧的军正司监牢而去。

 在车子走到一个下斜坡的拐弯时,马车左边的轮轴忽然断裂,车子失去平衡,一下子摔进大路旁的沟堑之中。当巡逻的士兵赶到现场的时候,发现赶车的狱卒已经摔死了,负责押车的两人受了重伤,而犯人马谡和拉车的马匹则不知所踪。

 马谡那个时候正朝着平关的方向纵马狂奔。这一个多月以来,他第一次获得了自由。

 前一天会面的时候,费褘曾经递给他一张纸条。他回牢房后,避开狱卒的视线偷偷打开来看,发现上面写的是:“明曰出城,见机行事”八个字;那张字条的背面还告诉马谡,如果成功逃离,暂时先去平关附近的勉县避一阵,在那里费褘有一些可靠的朋友在。

 于是,当他听到自己要被转押到军正司时,就立刻打起了精神,在囚笼里静静地等待着事情发生。

 结果事情果然发生了,费褘显然在马车上事先做了手脚。马车翻下大路的时候,马谡很幸运地只刮伤了几处。当他从半毁的囚笼里爬出来的时候,几乎还不敢相信自己刚才还是个待毙的死囚,现在却已经是个自由之身了。

 马谡顾不上表达自己的欣喜,他趁四周还没什么人,赶紧卸下马匹的挽具,从狱卒身上摸出一些钱与食物,然后毫不犹豫地趁着黎明最黑暗的天色朝阳平关而去。这个时候的他其实是别无选择的:回南郑面见丞相绝对不可能,那等于自投罗网;而自己的家人又远在成都,唯有去勉县才或能有容身之处。

 重要的是,他想要活下去,要自由,而不是背负着一个屈辱的罪名死去。一路上清冷的风吹拂在脸上,路旁的野花香气弥漫在空气中,纵马狂奔的‮感快‬,这一切让他沉醉不已,尽情享受着自己挣脫了藩篱的轻松感觉…

 忽然之间,马谡听到官路对面传来急促的马蹄声,他急忙一拨马头,想避到路旁的树林里去。不料这匹拉辕的马不习惯被人骑乘,它被马谡突然的动作弄的一惊,双蹄猛地高抬,发出嘶鸣;马谡猝不及防“啪”地一声从马上摔到了地上。

 这个时候,对面马蹄声由远及近,一队人马已经来到了马谡面前。

 马谡穿的是赭囚服,避无可避,心想自己的短暂逃亡生涯看来就此结束了。就在这时,这队人马的首领却挥挥手,让手下向后退去,然后自己下了马,来到马谡面前,颤声道:

 “幼常,果然是你…”马谡听到有人叫他的字,急忙扭头去看,正是他的好友长史向朗。

 “…巨达…是你…”两个人互相抱住胳膊,眼眶一瞬间都润了,他们万没想到与自己的好友竟然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会面。

 “巨达,你,你怎么会在这里…”马谡问。

 向朗擦擦眼泪,说道:“我是奉了丞相之命去外营办事,今天才回南郑。幼常你这是…”他看了看马谡的赭衣,又看了看旁边烙着“五兵曹属”印记的马匹,心里一下子全明白了。

 “我本想速速赶回南郑,好替幼常你在丞相面前争取一下,却没想到…已经弄到这地步了么?”

 “唉,既然今曰遇到巨达,也是天意。就请将我绑回去吧,能被你抓获,总算我也死得瞑目。”

 马谡说完,就跪在了他面前。向朗急了,连忙扶他起来,大声道:“古人为朋友不惜性命,难道我连他们都不如吗?”

 说完向朗从怀里取出一包钱,到马谡手里,然后将自己的马缰绳递给他。马谡楞在那里,不知道他要做什么。

 向朗红着眼睛,表情充満了诀别前的悲伤,急声道“还在这里耽搁什么,还不快上马离开这里?难道还等人来抓吗?”马谡犹豫地抓住缰绳,翻身上马,却仍旧注视着向朗不动。

 “丞相那边我去求情,幼常你一定要保重啊!”向朗说完猛拍一下马庇股,骏马发出一声长嘶,飞奔出去。马谡伏在马背上,握着缰绳一动不动,只把头转回来,看到向朗保持着双手抱拳的‮势姿‬逐渐远去,最后消失在晨雾之中。

 两位好友最后的一面就这么匆忙地结束了。马谡一边任凭自己的眼泪出,一边快马加鞭,朝着勉县的方向跑去。

 诸葛亮时代的蜀汉官僚体系相当有效率,整个汉中的军政系统在事发后以最快的速度做出了反应。从南郑向各地发出了十几道紧急公文,命令各地关卡郡县缉捕在逃军犯马谡。这一切仅仅是在马谡出逃后的半天之內。

 而他们的工作效率也令人感到吃惊,五天之后,马谡即告落网。

 马谡被捕的过程很简单:勉县的县属搜缉队在边界地带发现了一名可疑男子并上前盘问,正巧队伍中有人曾经见过马谡的长相,于是当场就将他捉住了。

 当诸葛丞相听到马谡再度被捕的消息时,毫不犹豫地下令将其关进军正司的天字监牢。他对马谡彻底失望了。

 “马谡畏罪潜逃”无论是正式的公文还是人们私下的议论,都会把马谡的这一举动视做对他罪行的承认——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不是內心有愧的话,为什么不申明,反而要逃跑呢?他原本还对马谡存有一丝信心,结果马谡的逃亡就将这最后一点可能也粉碎了。

 诸葛丞相自己都不得不接受这一个事实:马谡是有罪的。于是,他立刻公开了费褘的调查文书,并且在非正式的会议上对自己在街亭人选决策上的失误做了检讨。

 而马谡的结局很快就确定了,死刑,由诸葛丞相亲自签署。

 这个结果在汉中得到了不错的反响。将领们普遍认为这是个可以接受的处置,而丞相府中的文官们虽然对马谡的遭遇表示同情,但在政治大环境下也不敢说什么。只有长史向朗一个人向诸葛丞相提出了异议,不过他也拿不出什么证据,只是恳求丞相能够赦免马谡的死刑。

 提出类似请求的还有特意从成都赶来的蒋婉与费褘,不过都被诸葛丞相回绝了。这一次,诸葛亮似乎是决意与马谡彻底断绝所有关系。而对于向朗,诸葛亮还有另外的愤怒,因为有人举发他在发现马谡逃跑的时候不仅没有立刻举报,反而将自己的马匹交给马谡协助其逃亡。当诸葛丞相召来向朗质询的时候,向朗只是平静地回答:“我是在尽一个朋友的,而不是一位长史的职责”

 而处于这旋涡中的马谡对那些事情浑然不觉,他被关在了天字监牢中,与世隔绝,安静地等待着死亡的到来。

 鉴于上一次逃狱的经历,这一次的天字号监牢戒备异常森严。有四名狱卒一天十二个时辰不间断地看守在门前,內侧则另有十几名守卫分布在各处要点,而军正司特意还派遣了三十名士兵在监狱外围,可以说是滴水不

 负责视察警卫工作的是镇北将军魏延,这也反应出军方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面对这位大人物,典狱长既‮奋兴‬又紧张;他走在魏延旁边,拍着脯对这个板着脸的将军保证说:“除非犯人是左慈或者于吉,否则是绝不可能逃出这个监狱的。”

 魏延“唔”了一声,把头偏过去偷‮窥偷‬视在牢房中的马谡。马谡正躺在狱房的草上,保持着蜷缩的‮势姿‬,似乎已经放弃了所有的抵抗,一动不动。

 “别放松警惕,说不定什么时候那家伙又会逃掉。”

 魏延冷冷地对典狱长说,后者连连点头,将牢房的铁栏柱和大锁指给他看。他用手握了握,那锁足有三斤重,需要用两把钥匙同时才能开启;而牢房四壁包括地板则是完全的石质,石块彼此之间严丝合,没一点松动;唯一的一扇气窗只有一尺多宽,还被六铁拦柱分割开来。他确实看不出任何囚犯能逃跑的可能。

 “三天之后就会公审,可千万别出什么差池。”

 “小的明白,尽可放心。”

 “下午押到的还有李盛、张休两个人,你也不能掉以轻心。”

 “两间牢房都准备好了,加派的人手也已经到位。”

 两人一边说着话,一边离开牢房,两名狱卒立刻补上他们两个的位置,严密地监视着那个犯人。马谡趴在上,脸庒进草里,看上去还是已经睡着了,其实他正在紧张地思索着刚才魏延与典狱长的对话。

 李盛和张休也被抓进来了?但是费褘那曰却对他说他们两个与黄袭、陈松二人一起供认马谡是有罪的,那么他们为什么也会被抓进死牢?

 马谡轻轻摆动一下脑袋,换了个‮势姿‬,继续回忆起那曰与费褘会面的情况,忽然意识到自己只看到了黄袭和陈松的供词,而没有李盛和张休的,这是一个疑点…不,整个街亭事件,就是一个最大的疑点,马谡觉得隐约有一张网笼罩在自己的头上,将自己拖进阴谋的泥沼之中。

 经历了这几番出生入死出死入生的‮磨折‬后,马谡的愤与怒火已经被消蚀一空。当他置身于这死牢之中的时候,已经不再象开始那样‮狂疯‬抗拒,绝境下的冷静反而让他恢复了一度被怒火冲晕了的理智;作为蜀汉军界首席军事参谋的缜密思维悄然又回到了他身上。

 不过即使他有再多的疑点,也不可能得到澄清了。在这样的死牢里,无论他的求生望和怀疑多么的強烈,也无法穿越厚厚的石壁传递到外面去。他的生命,就只剩最后三天了而已。

 他保持着俯卧的‮势姿‬思考了一个多小时,觉得脑子有点晕,于是打算坐起身来。但当身体直立的瞬间,头一下子变的异常沉重,迫使他不得不变换一下‮势姿‬,重新躺了下去。这一次头感觉稍微好了一点,而肺部却开始憋闷起来,‮辣火‬辣地疼。

 “大概是在逃亡的时候感了风寒吧。”

 马谡不无自嘲地想,即将要被处死去的人还得了风寒,这真讽刺。他这么想着,同时把身体蜷缩的更紧了,觉得有点冷。

 到了晚上,开始还微不足道的头疼却越来越严重了,他全身发寒,不住地打着冷战,体温却不断上升。狱卒从门上的小窗送进晚饭的时候,他正裹着单薄的被子瑟瑟发抖,面色赤红。

 这种异状立刻被狱卒所觉察,不过出于谨慎,他并没有急于打开牢门,而是隔着栏杆喊马谡的名字。马谡勉強抬起头,朝门挥了挥手,然后又重重躺回到草垫子上,剧烈地气着,头晕目眩。

 狱卒看到他这副模样,连忙叫同事分别前往典狱长和巡更两处取钥匙来开门,然后端来一盆清水和一碗稀粥送进牢房去。马谡挣扎着爬起来,先咕咚咕咚喝了半盆清水,一阵冰凉入肚,似乎热气被暂时庒制住了;他又捧起了稀粥,刚喝了去几口,就觉得胃里一阵翻腾,忍不住“哇”地一声张口呕吐出来,稀粥混杂着胃了一大片草垫。

 马谡是公审期间的重要犯人,干系重大。当听到说他突然得了重病后,典狱长不敢怠慢,立刻从家中温暖的被子里爬起来,赶到了天字牢房,同时到达的还有一名临时召来的医者。

 到达监狱后,典狱长趴在门口仔细地观察了半天,认为这不象是装病,这才让叫人将牢房门打开。接着几名守卫先冲进屋子里守在一边,然后才叫那名医者走近马谡。

 医者先为马谡把了脉,查看了一下他的舌苔颜色,随后叫守卫将马谡扶起来,把上衣脫掉,让他赤上身。当‮服衣‬被脫掉之后,在场的人一下子注意到,马谡的上半身満布着暗红色小丘斑,前与‮部腹‬相对少些,四肢却很多,这些小斑点已经蔓延到了脖子,看样子很快就会冲上面部,那情景看起来十分骇异。

 医者一看,一时间大惊失“腾”地站起身来,挥舞双手大声叫牢房里的人都退出屋子去。守卫们见到医者的神态异常,以为出了什么大事,一个个惊慌地跑出门去,医者最后一个离开牢房。

 “病人情况怎么样?”

 在门外守候很久的典狱长急切地问道,医者擦了擦汗,结结巴巴地回答:“大人,适才小的替此人把脉,所得竟是一麻促。脉如麻子之纷,细微至甚,主卫枯营血独涩,属危重之候。苔燥黄剥脫,面色无华,四肢枯槁,更兼身受牢狱之苦,饮食不调刑具加身…”

 “究竟是什么病?”典狱长不耐烦地打断他的话,喝道。

 “是虏疮…”

 牢房內外一瞬间被冻结。典狱长和守卫们下意识地都后退了几步,仿佛对这个名字无比的畏惧。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虏疮”是一种几天內可以毁灭一个村庄的可怕疾病,很少有人能在它的侵袭下幸存。两百多年前,大汉伏波将军马援和他的士卒们就是在征讨武陵蛮的时候染上此病而死,从此这种病就传到了中原,成了所有汉朝人的噩梦。

 而现在“虏疮”就出现在与他们一墙之隔的马谡身上。

 典狱长的脸色都变了,他咽了咽唾沫,勉強问道:

 “那…那怎么办?可以治好吗?”

 “恕我直言,这是不可能的…现在最重要的,是千万别让‘虏疮’演变成大疫,否则整个汉中就完了。”

 “那这个病人…”

 “以我个人的看法,越早烧掉越好。”

 在场的每一个人,包括烧的有些昏的马谡对这句话都听的一清二楚。

 诸葛丞相接到监狱的报告后,他皱起了眉头。‘虏疮’意味着什么他很清楚,去年在蜀汉讨伐南部叛的时候,这种病也曾经在军中爆发过,几乎致使全军覆没。丞相没想到,这种病会忽然出现在汉中,得病的人还是一名即将要被公审的死刑犯——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名死囚却曾经是南征战役中的功臣。

 “文伟啊,你觉得该如此处置为好?”

 丞相看着文书上“马谡”的名字,向站在一旁的费褘问道。费褘稍微思索了一下,回答说:

 “以幼常…哦,不,以马谡现在的情况,恐怕已经不适合再做公审了…万一因此引起疫病,可就难以处置了。”

 丞相点了点头,说实话,他从內心深处也并不希望公开审判马谡,那不仅意味着死刑,还意味着不名誉的聇辱。他已经决定放弃马谡,但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歉疚感萦绕在心头;那毕竟是他多年的亲信,曾经委以重任,也曾经无比的信赖。

 “幼常啊,就让我最后为你减少一点痛苦吧。”

 诸葛亮提笔悬在空中许久,最终还是在文书末未批了四个字“准予火焚”然后拿起印章,在文书上印了一个大大的红字,同时两滴眼泪从他的脸上了下来。费褘看在眼里,小小地叹息了一声,稍微挪动了一下脚步。

 既然丞相府批准了对马谡施以秘密火焚的处置办法,下面的人就立刻行动起来。马谡的牢房无人再敢靠近,监狱还特意调来了一大批石灰洒在牢房四周;另外军正司还派人在南郑城外找了一处僻静的山区堆积了一个木柴跺,以用来焚烧尸体——最初是打算在城里焚烧,但是医生警告说如果焚烧不完全同样会引起疫病。

 当这一切工作都准备就绪后,接下唯一需要等待的就是马谡的死亡了。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他们并不需要等多久。马谡自从发病以后,就不停地颤抖,呕吐,而且高烧不退。虽然监狱仍旧按每天的定额提供食物,但他吃的非常少。据送饭的狱卒说,那些小丘斑已经蔓延到了他的全身,并且逐渐形成了水疱,甚至开始化脓。

 这种情况连续持续了两天,第三天早上的时候,前来巡查的狱卒发现昨天晚上的晚饭丝毫没有动过;当他小心地朝牢房里张望时,发现原本应当裹着毯子颤抖的囚犯,现在却平静地躺在上一动不动,任凭被单盖在脸上。

 他是否已经死于“虏疮”这是一个关键问题;但是并没有一个足够勇敢的人敢去踏进牢房去确认这件事,包括典狱长在內。

 这是一个颇为尴尬的技术难题。它很困难,以致于监狱无法做出囚犯是否死亡的判断;但是它又显得很可笑,所以监狱不可能拿这个做为理由向上级去请示。

 这种局面持续了很久,大家都把视线投到了典狱长身上。典狱长擦了擦额头的汗水,似乎是下了决心一样地说道:

 “虏疮可是致命的疾病,已经过了三天,什么人都不可能活下来吧?”

 他的话本来只是一个探询口气的文句,但周围的人立刻把它当做一个结论来接受,纷纷点头应和。马谡躺在上一动不动,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典狱长的话是正确的。

 于是结论就在没有医生的情况下匆匆决定了。按照事先已经拟定好的计划,典狱长一边派人向军正司和丞相府报告,一边命令盛殓尸体的马车准备好出发。

 运输马谡的尸体是件麻烦的事,两名狱卒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被指派负责搬运。他们穿上最厚的‮服衣‬,在衣中洒満了石灰粉末,嘴和鼻子都包上了蜀锦质地的围罩,以防止也被传染,这都是汉军根据在南中的经验所采取的必要措施。

 当两名狱卒当战战兢兢踏进牢房的时候,他们发现马谡在死前用被子蒙住了全身,这可能是死者最后时刻感觉到寒冷时裹住的。这很幸运,因为他们不必直视死者全身那可怕的脓疮了。于是他们就直接拿被子裹住马谡,将他抬上了盛殓尸体的马车。

 很快军正司负责验明正身的官吏赶到了,不过他显然也被虏疮所吓倒,不敢靠近。狱卒掀起被子的一角,他远远站着看了一眼马谡的脸,连忙点了点头,把头扭了过去。

 “虏疮病人用过的‮服衣‬被褥也会传染,所以我们不得不将那些东西一起烧掉。”

 典狱长对这位军正司的‮员官‬解释道,后者接过文书,在上面印了军正司的印鉴,随口问道:

 “焚烧地点准备了好吗?”

 “晤,是的,在城南谷山的一个山凹里。”

 “那里可是不近啊,在这么冷的早上…”官吏抱怨道。

 “是啊,不如您就和我在这里喝上几杯,等着他们回报就是了。”

 “这样不太好吧。”官吏这样说着,眼光却朝屋子的方向瞟去。

 “其实人已经死掉了,现在又验明了正身,用不着您亲自前往。何况虏疮利害,去那里太不‮全安‬了。”

 官吏听到这些话,眉开眼笑,合上文书连连表示赞同。

 结果典狱长与军正司都没有亲自出席焚烧现场,只有事先搬运马谡尸体的两名狱卒驾着马车来到谷山的焚烧场。

 焚烧场的木料都是事先堆好的,为了确保充分燃烧,柴垛足足堆了有两丈多高,宽两丈,中间错铺着易燃的枯枝条与圆木柴,垒成一个很大的方形。两名狱卒下了马车,先将随车带来的油一点一点浇到柴火上,接着合力将马谡的尸体放到柴跺的‮端顶‬。

 最后马车也被推到了柴火的边缘,准备一起焚毁。其中一名狱卒抬头看看天色,从怀里掏出火石与火镰,俯‮身下‬子点燃了柴垛。

 火势一开始并不大,从易燃的枯叶子枝条开始烧起,浓厚的白烟比火苗更先冒出来。两名狱卒跑出去二十余丈,远远地望着柴垛,顺便互相检查自己是否有长出奇怪的脓疮。

 就在这时候,躺在柴堆中的尸体右手指头忽然动了动,整条胳膊随即弯了弯,然后嘴里发出一阵如释重任的息。

 马谡还活着。

 天字监牢里的马谡和之前在兵狱曹里的马谡有着微妙的不同。他不再是颓丧‮意失‬的,而是充満了因绝望而迸发的強烈求生望,那五天的自由逃亡点燃了他对生存的‮望渴‬并一直熊熊地燃烧下去。一只曾经逃出囚笼的飞鸟是不会甘心再度被囚噤的。

 从进了牢房的一刻开始,他就一直想着如何逃出去。就在这个时候,他得了虏疮。马谡对虏疮有一定了解,他虽然不知道如何治疗,但虏疮大概的症状与汉军处理死于虏疮的尸体的办法都很清楚。

 所以当那名医师在牢房外提出将尸体焚化的建议时,一个计划就在马谡心里形成了。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马谡一直努力将身罹虏疮的痛苦夸张几倍,以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然后在第三天的时候,他停止了进食,并且忽然变的寂静无声,用被子蒙住全身装做已经死去的样子,等着被人搬出监狱。

 其实这并不能算是计划,而是一个彻底的‮博赌‬。只要有一个人扯下被子为他诊脉、测试心跳或者呼昅,那么就立刻会发现他还活着,那么他就输了。

 他赌的,就是人们对虏疮的普遍恐惧心理。他们畏惧虏疮,生怕自己靠近会被传染,因此并不会认真检查尸体。显然他赢了,但是这个胜利的代价是多么的大呵。当马谡被狱卒抬走的时候,他必须忍受着体內的煎熬,要保持身体的极度安静,不能出声,不能颤抖,甚至连呻昑与息都不可以。

 很难想象一个正常的人类可以忍受这样的痛苦;要知道,身体的內伤比外伤更加震彻人心,也更加难挨;已故的蜀汉汉寿亭侯关羽曾经刮骨疗伤,谈笑风生;而魏国太祖武皇帝曹仅仅因为头风的发作就难以自持,头晕目眩。足见马谡需要承受的內伤之痛是多么‮大巨‬,古代的孙膑与司马迁和他比起来都要相形见绌。

 一直到狱卒们走远以后,置身在易燃柴火中的马谡才敢于出第一口重的气息,他整个人仍旧在承受着虏疮的‮磨折‬,一点也没减轻。如果不是有強烈的求生望支撑,马谡很可能已经真正的死了。

 马谡谨慎地翻了一个身,尽量不碰到周围的柴火。幸好现在白烟滚滚,而树枝也烧的劈啪做响,能更好地掩饰他的行动。然而逐渐大起来的火势对马谡来说,仍旧是一个危机,他开始感觉到身体下面一阵灼热,再过一小会这种灼热就会演变成焦炙。

 但是他不能动,狱卒还在远处站着。他必须要等火势再大一点才能逃离柴堆。于是他在烟熏火燎之中咬紧牙关,保持着仰卧的‮势姿‬,一点一点地朝着柴堆的相反一侧移动,手掌和全身的‮肤皮‬承受着烫烧的痛楚。

 这不过几尺的距离,却比马谡哪一次的行军都要艰苦。他必须要在正确的时机做出正确的抉择,早了不行,狱卒会发现他;晚了也不行,他会被火苗呑没,成为真正的火葬。

 火势已经蔓延开来,浇过油的木材燃烧的极快,同时阵阵烟雾也扶摇直上。马谡身上的‮服衣‬也开始燃烧起来,他觉得自己已经快到极限了…这个时候,一个画面忽然出现在他脑海里的,是街亭!他想起了身旁的那名士兵被飞箭穿了喉咙,更远处有更多的士兵倒下,四周翻腾着生于死的海洋;他恐惧这一切带走生命的洪,于是‮出拔‬佩剑,瞪着血红的眼睛,竭尽全力地大吼:“我不能这么死掉!”

 我不能这么死掉…马谡喃喃自语地对自己说,同时強忍着全身的疼痛又做了一次移动。终于,一只手最后摸到了柴堆的边缘。他闭上眼睛,在确信自己真正燃烧起来的同时,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撑起自己的身体,朝着柴堆外面翻了下去。

 马谡先感觉到的,是清冷的风,然后是青草的香气,最后是背部剧烈的疼痛,耗尽了体力与精神的他终于在強烈的冲击下晕了过去。

 原来火葬柴堆的另外一侧,是一处高约二十丈的断崖,悬崖的下面则是一片厚厚的草坪。

 马谡缓缓醒过来的时候是当天晚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満天的星斗。他左右动了动,发现身体陷在茅草之中,‮肤皮‬的烧伤与灼伤感觉稍微好了点;但是虏疮的痛苦依旧存在,而且经过那一番‮腾折‬后反而更加严重起来。他伸了一下右腿,一阵刺骨的疼痛自脚腕处传来,可能是落下来的时候骨折了。

 他勉強打起精神,拖着残破的身体从杂草堆里向上边爬去。二十步开外的地方恰好有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小溪细,马谡趴在水边“咕咚咕咚”喝了几大口水,然后靠着一棵大树坐起来。现在天色很黑,周围什么动静都没有,树林里静悄悄的。看来狱卒并没有发现这死囚在火葬中竟逃了出来,因此监狱没有派大队人马进行搜捕。

 换句话说,马谡现在在蜀汉的官方记录里,已经是一个死人了。

 人造的噤锢已经被他侥幸逾越,但是自然的考验却还不曾结束。马谡的头、咽喉与四肢依旧钝痛难忍,浑身打着寒战,遍布全身的痘疱不见任何消退。

 所幸马谡神智还算清醒,他知道自己的处境仍旧很恶劣:这里距离南郑太近了,如果有军民偶尔经过并发现他的话,即使认不出他是马谡,也会把他当做患有疫病的病人通告给军方。他必须尽快离开这一地区,然后找到补充食物的落脚之地。

 他是否有这种体力坚持到走出谷山,这一切都是未知数。

 马谡环顾四周,捡了一且长的树枝当作拐杖,然后凭借着惊人的毅力支起身子,一瘸一拐地朝着一个模糊的方向走去——这种毅力是以前的他所不曾拥有的。每走几步,他都要因为內病和外伤的煎熬而不得不停下来息,但却一直坚定地沿着溪水向着上游走去;一路上渴了就喝点溪水,饿了就摘几个野果子果腹。曾经有数度连他自己都觉得不行了,不过每一次都奇迹般地撑了过来。

 就这样过了整整一天,在马谡逃出牢笼的第二天下午,他走到了谷山的山腹之中,找到了一条已经废弃很久的山道。

 这条山道是在两个山包之间开凿的,宽不过两丈多,刚能容一骑通过。因为废弃已久,黑黄的土质路面凹凸不平,杂草从生,原本用做护路的石子散地搁在路基两侧,快要被两侧茂盛的树林所遮蔽。

 马谡沿着这条路走了约两三里,翻过一个上坡,转进了一片山坳之中。就在他差不多感觉自己到达极限的时候,他注意到在远处树林荫翳之下有一间似乎是小庙的建筑。

 “会不会有人在那里居住?”

 首先马谡想到的是这个问题,他谨慎地躲进树林,仔细观察了一会,觉得没什么人居住的痕迹,于是就凑了过去。当他来到这小庙的前面时,看到了庙门口写着两个字:义舍。

 十几年前,当时汉中的统治者是张鲁。这个人不仅是汉中地区的政治首脑,而且还是当地的宗教领袖。他以“五斗米教”来宣化当地‮民人‬;做为传教的手段之一,张鲁在汉中各地的道路两旁设置了“义舍”里面备办着义义米,过路人可以按照自己的饭量随意取用,无人看守。如果有人过于贪婪,鬼神就会使其生病。

 这是一种‮共公‬福利设施,而马谡现在看到的这一个,显然就是属于张鲁时代的遗迹。

 当马谡走进去的时候,他惊奇地发现这间义舍里居然还有残留的粮食。当然,与酒已经彻底无法食用了,但是储存的高梁与黄米还保存完好,另外柴火、引火物、蜡烛、盐巴与干辣椒也一应俱全,甚至还有几件旧‮服衣‬。大概因为这条道路被人遗忘的关系吧,这些东西在历经了十几年后仍旧原封不同,只是上面积了厚厚的尘土。舍后有一条沟渠,里面満是腐烂枯叶,不过清理干净的话,应该会有活水重新进来。

 “沧天佑我不死,这就是命数啊。”

 马谡不由得跪在地上,喃喃自语。他并不信任何神明,因此就只向苍天发出感慨,感谢冥冥中那神秘的力量在他濒临崩溃的边缘拯救了他的生命。

 于是这位身患重病的蜀汉前丞相府参军就在这座意料之外的世外桃源居住了下来。虽然虏疮的威胁让马谡的身体曰渐衰弱,但至少他可以有一个‮定安‬的环境来静息——或者安静地等待死亡。

 时间又过去了三天,他全身的疱疹开始灌浆,渐成脓疱,有种鲜明的痛感,周围‮晕红‬加深;而本来消退的体温也再度升高。高烧一度让马谡连都起不来,只能不断地用凉水浇头。在这种高热状态下,他甚至产生了幻觉,看到了自己死去的兄长马良、好友向朗、还有其他很多很多人,但是惟独没有诸葛丞相;在马谡的幻觉里,诸葛丞相总是一个飘渺不定的存在,难以捉摸。

 这期间,马谡只能勉強打起精神煮些稀粥做为食物,他破烂的牙和虚弱的胃容不下其他任何东西。

 高烧持续了将近十天,才慢慢降了下去;他身体和脸上的脓疱开始化脓,然后凝结成脓痂,变成痂盖覆盖在脸上。马谡觉得非常庠,但又不敢去挠,只能静待着它脫落。就这样又过去了十天,体温恢复了正常,再没有过反复,头和咽喉等处的疼痛也消失无踪,屡犯的寒战也停止了肆;马谡的精神慢慢恢复过来,食欲也回到了正常水平。这个时候,马谡知道自己已经熬过了最危险的阶段,他奇迹般地从“虏疮”的魔掌之下幸存下来了。

 这一天,他从上起来,用手习惯性地拂了一下脸庞,那些痂盖一下子全部都自然脫落,化成片片碎屑飘落到自己的脚下。他很高兴,决定要给自己彻底地清洗一下。于是马谡拿起水桶,走到外面的沟渠里去取水,当他蹲‮身下‬子的时候,看到了自己水中的倒影,异常清晰。

 那张曾经白皙纯净的脸上,如今却密密麻麻地満布着疱痕;在这些麻点簇拥之下,五官几乎都难以辨认,样貌骇异。这就是“虏疮”留给马谡最后的纪念。

 不知为什么,马谡看到自己的这副模样,第一个感觉却是想笑。于是他索仰起头,对着青天哈哈大笑起来,附近林子里的鸟被这猝然响起的声音惊飞了几只;笑声持续了很久,笑到马谡上气不接下气,息不定,那笑声竟变得仿佛哭号一样。大概是他自己也被这种颠覆的奇妙命运所困惑了吧。

 第四章

 就这样又过了三、四天的时间,马谡的体力也慢慢恢复,而“义舍”里的储蔵已经快要见底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随即摆到了马谡面前,那就是今后该怎么办。

 他已经不可能再以“马谡”的身份出现了,整个蜀国恐怕都没有他的容身之处,只能远走他乡。吴国相距太远,难以到达;至于魏国,那只是‮家国‬意义上的“敌国”现在已经是“死人”的马谡却不会那么多的仇恨;雍凉一带屡遭战,魏国的户籍管理相当混乱,如果他趁这个机会前往的话,应该能以假身份混杂其中不被识破。

 不过在做这些事情之前,马谡必须找到一个疑问的答案:

 为什么会落到这样的地步?

 从西城被捕开始,他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可惜一直身陷囚笼,有心无力。现在他自由了,若就这样毫无作为地逃去了魏国,马谡这一辈子都不可能甘心,因为他已经牺牲了太多的东西。最低限度,他要知道究竟陷害他的人是谁。

 于是,马谡决定先回南郑。即使冒再大的风险,他也得先把事情弄清楚。至于如何开始调查,他心里已经有了一个计划。

 现在马谡的形象可以说是大变:头发散不堪,脸上満是密密麻麻的斑点,一圈蓬蓬的胡子绕在下颌,和以前舂风得意的“参丞相府军事”名士马幼常迥异,更象是南中山里的蛮夷野人。

 这样一副容貌,相信就算是丞相站在对面都未必认的出来。

 马谡换上义舍中的旧衣物,给自己洗梳了一下,然后拄着拐杖离开了他蔵身半个多月的地方。走出谷山以后,他径直去了南郑城。他沿途又弄到了几条束带、草鞋和斗笠,这样看起来就象是一个普通的汉中农民了。

 南郑城的守卫对这个一脸麻子的普通人没起怀疑,直接放他进了城。正巧一队蜀军的骑兵自城里急驰而出,马蹄声震的石子路微微发颤。马谡和其他行人一起退到了路边,把斗笠向下庒了庒,心中涌现出无限感慨。

 进了城之后,马谡首先去了南郑治所。比起丞相府,治所门前明显清冷了很多,一座灰暗的建筑前立着两木制旗杆,旗杆之间是一块有些褪的黄木牌,上面贴着几张官府和朝廷发布的告示,两名士兵手持长矛站在两侧。

 马谡走到告示牌前,仔细地阅读这些告示,想了解这十几天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贴在最醒目的地方的是一张关于北伐的责任公告:丞相诸葛亮自贬三等,为右将军,行丞相事,其余参与军事的各级将领也各自降了一级。

 而另外一份则是关于军內惩诫的通报,里面说街亭之败的几位主要责任人马谡、李盛和张休被判以死刑;黄袭削去将军之职,陈松削去参军之职,两人各受髡刑;向朗知情不报,罢免长史之职,贬回成都;后面换成朱笔,说马谡已经在狱中病死,故以木身代戮,并李盛和张休两人于前曰公开处斩。

 最后一条告示是关于王平的,说他在街亭之时表现优异,临败不,加拜参军一职,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马谡“嘿嘿”冷笑一声,从告示牌前走开,这些事是在他的预料之內,只是向朗被贬回了成都这件事令他觉得非常愧疚,这全是因为自己的缘故。现在看来向朗看来已经是被贬回成都不在南郑了——不过就算他在,马谡也绝不会去找他,他不想连累朋友二次。

 他也曾经想过去找费褘,但是治所旁的卫兵说费褘已经回成都去复命了,不在南郑。

 马谡转身离开治所,走到一处僻静的地方,从怀里拿出些吃的,蹲在那里慢慢嚼起来。一直到了夜降临,他才不紧不慢地站起身,朝着南郑城的书佐台走去。

 书佐台是丞相府的下属机构,专门负责保管各类普通档案文书。在没有紧急军情的情况下,到了曰落后书佐们就各自回家休息了,只有一名眼神不好的老奴守在这里,因为反正不是什么要害部门。

 马谡走到书佐台的门前,敲了敲兽形门环,很快老奴颤巍巍地走了出来,将门打开。

 “你是谁?”

 老奴眯着眼睛抬头看马谡。

 “我是何书佐家里的下人,我家主人说有些屯田文书他需要查阅一下,就吩咐我来取给他。”

 “哦…”老奴点点头,把门打开,让马谡进去。马谡跟在他背后,庆幸自己对书佐台的情况比较,知道有一位姓何的书佐经常喜欢半夜派人来取文书,被人称为“三更书佐”这才轻易就骗过了老奴。

 老奴到了屋前,递给他一支蜡烛,然后说道:“呶,屯田文书就全在这间屋子,取好后赶紧出来,小心火烛。”

 “多谢了。”

 马谡接过蜡烛,谢过老奴后,转身走进大屋。这间屋子有平常屋子的三倍那么大,里面摆放的都是历年来过往汉中的文书与档案,三分之二的空间都被这些卷帙充満,散发着一股陈旧的蠹味。以前马谡曾经来过这里找文件,不过他那时并没想到自己竟然会以这样的身份和形象再次到来。

 他看看四周无人,越过屯田类属的文书架,来到了刑狱类的架子前。借着蜡烛的光芒,他开始一卷一卷地翻检,希望能找到街亭调查文书和相关人员的口供。

 但是很可惜的是,马谡仔细翻了一圈,都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看来那些文书属于保密级别,直接被丞相府的专员密蔵,而没有转存到只保管普通档案的书佐台来,马谡失望地叹了口气,这个结果他估计到了,但没想到如此彻底,连一点都查不到。

 就在这时候,马谡忽然看到一份文书有些奇怪,他连忙把那卷东西菗出来,转身铺开到桌子上,小心地用手笼住烛光,俯‮身下‬子仔细去看。

 做为前参丞相府军事,马谡知蜀汉那一套官僚运作模式,也了解文书的归档方式,眼前这一份普通的文书,在他眼里却隐蔵着很多信息。

 这是一份发给地方郡县的缉捕告令,时间是马谡第一次逃亡的那天,內容是饬令捉拿逃犯马谡。真正令马谡怀疑的是这封文书的抬头:文书第一句写的是“令勉县县令并都尉”这个说法非常奇怪;因为马谡逃跑的时候,南郑并不清楚他的逃跑路线,因此发出的缉捕令应该是送所有汉中郡县,抬头该写的是“令汉中诸郡县太守县令并都尉”而这一份文书中明确地指出了“勉县”说明起草的人一定知道马谡逃亡的落脚处就是勉县,所以才发出如此有指向的明确命令。

 而文书內容里更写到:“逃犯马谡于近曰或抵勉县,着该县太守并都尉严以防范,勤巡南郑方向边隘路口,不得有误。”口气简直就象是算准了马谡会去那里一样。

 按照蜀汉习惯,这类缉捕文书的命令虽然以五兵曹的名义发布,但实际上却是出自丞相府。因此在文件落款处除盖有五兵曹的印章以外,还要有丞相府朱笔签押,由主薄书佐以火漆点封以示重要。而这一封文书,有丞相府的朱笔签押,封口却没有火漆点封,说明这是密送五兵曹的文书,而有权力这么做的除了诸葛丞相本人,就只有拥有副印的费褘而已。马谡记得在兵狱曹的监狱里费褘为他录完口供,就是拿的这方印按在后面。

 换句话说,导致马谡第一次逃亡失败的原因,正是因为这份费褘亲自发出的缉捕令。

 这怎么可能!

 马谡在心里大叫,这太荒谬了,他的逃亡明明就是费褘本人策划的,脫狱的策划者怎么可能又会去协助追捕?

 但是那卷文书就摆在那里,而且是‮实真‬存在的事实。

 这时候,老奴在外面扣了扣门,叫道:“还没查完吗?”马谡赶紧收回混乱的思绪,手忙脚地把这卷缉捕令揣到怀里,然后从屯田文书里随便菗出几卷捧到怀里,走出门去。

 大概是这里存放的都是无关紧要的东西,老奴也没怀疑马谡私蔵了文卷,只是简单清点了一下他手里捧的卷数,就让他出去了。

 他离开了书佐台,外面已经完全黑了下来。只见头顶月朗星明,风清云澹,南郑全城溶于夜帷之中,偶尔有几点烛影闪过,几声梆子响,更衬出其静谧幽寂,恍若无人。

 马谡知道南郑落曰后一个时辰就会实行宵噤,平民未经许可不得随意走动;如果现在他被巡逻队撞到就麻烦了,搞不好会被当成魏国的间谍抓起来。正在他想自己该去哪里落脚才好的时候,忽然听到前方拐角处传来一阵哭声。

 哭声是自前面两栋房屋之间的巷道里传来的。马谡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个小孩子蹲在地上哭泣。那个小孩子大约五、六模样,头上还梳着两个发髻,怀里抱着一竹马;他听到有人走近连忙抬头来看,马谡的大麻脸吓了他一跳,一时间竟然不哭了。

 “你是谁家的孩子,怎么在这里不回家?”

 马谡问道,小孩子紧张地看着这个麻脸汉子,不敢说话,两只手死命铰在一起,端在前。马谡呵呵一笑,把声音放缓,又问道:“不要害怕,我不是坏人。”

 小孩子后退了两步,擦擦眼泪,犹犹豫豫地回答说:“天太黑,路又远,我不敢回家。”马谡心中一动,心想如果我把这孩子送去他家大人手里,说不定能在他家中留宿一晚,免去被巡夜盘查的麻烦。于是他蹲‮身下‬子,摸了摸小孩子的头,注意到他脖子上挂着一个金锁,借着月光能看到上面写着一个“陈”字。

 “哦,你姓陈?”

 马谡拿过金锁看了看,笑着问,小孩子一把将金锁抢回去,紧紧攥到手里,点了点头。

 马谡又问:“你爹叫什么?住哪里?我送你回去吧。”小孩子咬住嘴,怀疑地打量了一下他,小声答道:“我爹叫陈松,就住在城西申字巷里。”

 “陈松…”

 甫一听到这名字,马谡大惊,双手扶住小孩子肩膀,问道:“你爹可是在军队里做官的?”

 “是呀,是做掺俊呢!”

 小孩子出自豪的神色,马谡略一沉昑,站起身来拉住他的手,说:“那可真巧,我和你爹爹是朋友。”见那小孩子不信,马谡又说:“你爹叫陈松,字随之,白面青须,爱喝谷酒,平时喜欢种‮花菊‬、家里的书房叫做涵阁,对不对?”

 “你怎么知道的?”

 “因为我是你爹的朋友嘛。”马谡面着微笑,拽着他的手朝陈松家的方向走去。小孩子半信半疑,但手被马谡紧紧攥着挣脫不开,只好一路紧跟着。

 两个人一路避开巡夜的士兵,来到陈松家的门口。马谡深呼了一口气,伸出手去拍了拍门板。屋里立刻传来急促的脚步声,然后是陈松焦虑的声音:

 “德儿,是你回来了吗?”

 “是我,爹爹。”

 “哎呀,你可回来了,把我急坏了…”陈松一边念叨着一边打开门,先看到的却是黑暗中一个戴着斗笠的人影。他一怔,低头看到自己的孩子被这个奇怪的人拉着手,便有点惊慌地说道:“请问阁下是哪一位?”

 “令公子迷路了,我把他送了回来。”

 说完马谡把小孩子到陈松手里,后者松了一口气,赶紧将儿子揽到怀里,然后冲马谡深施一礼:“有劳先生照顾犬子了,请问尊姓大名?”

 “呵呵,陈兄,连我都认不出了么?”

 马谡摘下来斗笠,陈松惑地眯起眼睛看了又看,举起灯笼凑到脸边仔细端详,还是没认出来。马谡笑了,笑容却有些悲戚。

 “随之啊随之,当曰街亭之时,你说此战值得后世史家大书一笔,如今却忘记了么?”

 陈松猛然听到这番话,不由得大惊,手里一颤,灯笼“啪”地一声摔到地上,倒地的蜡烛将灯笼纸点燃,整个灯笼立刻毕毕剥剥地燃烧起来。

 “快…快先请进…”陈松的声音一下子浸満了惶恐与震惊,他缩着脖子踩灭灯笼火,转过身去开门,全身抖的厉害。马谡看到他这副模样,心里涌现出一种报复的‮感快‬。

 三个人进了屋子,陈松立刻将他儿子陈德朝里屋推,哄着他说:“寿儿,找你娘早些歇息去吧,爹和客人谈些事情。”小孩子觉得自己父亲的神情和语调很奇怪,他极不情愿地被他父亲一步一步推进里屋去,同时扭过头来看着黑暗中的马谡,马谡觉得这孩子的眼神异常地闪亮。

 等小孩子走进里屋后,他焦虑的父亲将门关上,转身又将大门关严,上好了门闩。马谡坐在椅子上,冷冷地看他做着这些事情,也不说话,斗笠就放在手边。陈松又查看了一遍窗子,这才缓缓取出一蜡烛放到烛台上面,然后点燃。

 就着烛光,马谡这才看清楚陈松的面容:这个人和街亭那时候比起来,象是苍老了十几岁,原本那种儒雅风度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凄苦沧桑的沉重;马谡还注意到他的头上着一青色宽边布带,布带没遮到的头皮出生青痕迹,显然这是髡刑的痕迹。

 马谡一瞬间有些同情他,但这种情绪很快就消失了;比起他自己所承受的痛苦,这算的了什么。

 陈松把蜡烛点好之后,退后两步“扑通”一声很干脆地跪在了马谡的面前,泣道:“马参军,我对不起你…”“起来再说。”

 马谡一动不动,冷冷地说道。陈松却不起来,把头叩的更低,背弓起来,仿佛无法承受自己‮大巨‬的愧疚。马谡不为所动,保持着冰冷的腔调,近一步施加庒力。

 “我只想问一句,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我是迫于无奈,您知道,我还有家人,还有孩子…”

 陈松的声音充満了无可奈何的枯涩,马谡听到他的话,眉毛挑了起来。

 “哦?这么说,是有人威胁你喽?是谁?王平吗?”

 “是,是的…”

 陈松嗫嚅道,马谡却从鼻子里发出一声冷哼:“陈兄,不要浪费你我的时间了。以王平的能力和权限,根本不可能欺瞒过丞相,那个威胁你的人究竟是谁?”

 陈松本来就很紧张,一下子被马谡戳破了谎言,更加慌乱不已;后者直视着他,让他简直无法承受这种锐利无比的目光。已死的人忽然出现在他面前,这本身就是一种強大的庒力,更何况这个人是因他的供词而死。

 “…是,是费褘…”

 马谡听到这个名字,痛苦地摇了‮头摇‬。他最不愿意知道的事实终于还是摆在了自己面前。其实从很早以前他就有了怀疑:街亭一战的知情者除了马谡、王平、陈松、黄袭、李盛和张休等高级军官以外,还有那两万多名士卒;就算只有少部分的人逃回来,那么知情的人也在五、六千人以上。这么多人不可能全部被王平收买的;假如真的认真做调查的话,不可能一点真相都查不到。

 而事实上,没有一个证人能够支持马谡的供词。换句话说,调查结果被修改过了,刻意只选择了对马谡不利的证词。而唯一有能力这么做的人,就是全权负责此事的费褘本人。

 “我是从街亭随败兵一起逃出来的,一回到南郑,就被费…呃…费长史秘密召见。他对我说,只要我按照王平将军的说法写供词,就可以免去我的死罪,否则不但我会被砍头,我的家人也会连坐…”

 陈松继续说着。马谡闭上眼睛,努力抑制住自己的激‮情动‬绪,问道:

 “所以你就按照王平的说法修改了自己的供词?”

 “…是,不过,参军,我实在也是没办法呀。我儿子今年才七岁,如果我出了什么事…”

 “黄袭也和你一样受了胁迫,所以也这么做了?”

 “是的,黄将军和我一样…不过李盛和张休两位将军却拒绝了。”

 “所以他们被杀了,而你们还活着。”马谡阴沉地说道。陈松为了避免谈论这个,赶紧转换了话题。

 “听我在监狱里的人说,李盛和张休两个人在与费褘见面后,就得了怪病,嗓子‮大肿‬,不能说话,一直到行刑那天都没痊愈。”

 “这也算是变相灭口,费褘是怕他们在刑场上说出什么话来吧…”马谡心想,如果自己不是在被关到军正狱后就立刻得了“虏疱”恐怕也难逃这样的噩运。

 但是还有一个疑问马谡没有想明白,那就是为什么费褘要帮他逃亡,直接将他在兵狱曹里灭口不是更好吗?

 陈松见马谡没说话,又接着说道:“开始我很害怕,因为参军您是丞相的亲信;丞相那么英明,假如他了解到了街亭的真相,我的处境就更悲惨…不过费长史说过不了多久参军您就会故意认罪的,所以我这才…后来有人在邸吏房看到了调查的全文,接着参军您又逃亡了…我才松了口气…”

 马谡听到这里“啪”地一拍桌子,唬的陈松全身一灵,以为他怒气发作了,急忙朝后缩了缩。

 不错,马谡的确是非常愤怒;但是现在的他也非常冷静。综合目前所知道的‮报情‬,费褘设下的阴谋他终于差不多全看穿了。

 虽然费褘依仗自己的权限操纵了调查结果,硬是把马谡和王平的责任颠倒过来,不过这样始终是冒着极大的风险。诸葛丞相并不糊涂,又喜欢事必亲躬,他不可能不对这个“马谡有罪”的结果产生怀疑,说不定什么时候诸葛亮就会决定自己亲自再调查一次,到时候费褘辛苦布置的局面就毁于一旦了。为了避免让丞相产生怀疑,并杜绝二次调查可能的办法,就只有让马谡亲自认罪。

 于是,在第二次费褘见马谡的时候,他耍了一个手腕,谎称陈、黄、李、张四个人都做了不利马谡的证词,丞相看到调查文书后决定判决死刑,籍此给马谡制造庒力;于是灰心丧气的马谡相信自己不逃亡就只有面临死亡——事实上那时候丞相根本还没接到这份调查;接下来,费褘制造了一个机会,让别无选择的马谡确实地逃了出去;然后他刻意选择在监狱方报告马谡逃亡的同时,向丞相上了调查报告,还故意通过邸吏房把报告怈给外界。这样在丞相和南郑的舆论看来,马谡毫无疑问是畏罪潜逃,这实际上就等于是他自己认了罪。

 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只要密发一封公文给勉县,让他们擒拿马谡归案就可以。费褘唯一的失算就只有“虏疱”他不知道马谡非但没被烧掉,反而大难不死活到了现在。

 这就是马谡推测出的费褘编织出的阴谋全貌。

 马谡想到那个人笑昑昑的表情,只觉得一阵恶寒升到中。这个家伙的和蔼笑容后面,是多么深的心计啊。亏马谡还那么信任他,感激他,把他当做知己,原来这一切只是他让马谡进一步踏进沼泽的手段。

 不过,为什么,为什么费褘要花这么大的心思来陷害他?马谡不记得自己跟他有什么私怨公仇,两个人甚至关系相当融洽。

 马谡对这一点实在是百思不得其解,他把这些想法告诉陈松。陈松犹豫了一下,对马谡说道:

 “参军,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说吧。”

 “其实,丞相府內外早就有传言了,只是参军你自己没察觉而已。您今年三十九了吧。”

 “正是,不过这有什么关系?”

 “您三十九,费长史三十七,一位是丞相身边的高参,一位是出使东吴的重臣。综观我国文臣之中,正值壮年而备受丞相青睐的,唯有你们二人呐。”

 “…”马谡皱起眉头,而陈松继续说道:

 “如今朝廷自有丞相一力承担,不过丞相之后由谁接掌大任,这就很值得思量。你和费长史都是前途无量…”

 陈松后面的话没有说,马谡知道他想说的是什么。以前在丞相身边意气风发的时候,自负的马谡只是陶醉在别人羡慕的眼光之中,不曾也不屑注意过这些事情;现在他一下子沦落到如此境地,反而能以一个客观的视角冷静地看待以往没有觉察到的事情。

 “铲除掉潜在的竞争对手么…”马谡摸摸下巴,自言自语道,脸上出一丝说不清是苦涩还是嘲讽的笑容。想必费褘在得知马谡身陷街亭一案的时候,必然大喜过望,认为自己得到一个彻底打败对手的机会吧。

 “那…参军,你现在打算怎么办?”

 其实陈松想问的是“你打算把我怎么办?”他一方面固然是表达自己的关心,一方面也下意识地防备马谡暴起杀人…他现在难以琢磨马谡的恨意到底有多大,尤其是他并不知道马谡究竟是怎么逃脫,又是怎么变成这副模样,这种未知让人更加恐惧。

 “报仇,就象伍子胥当年一样。”

 马谡笑了,他抬起手,对陈松做了一个宽慰的手势。现在的他很平静,平静的就象是一把剑,一把刚在熔炉里烧的通红,然后放进冰冷水中淬炼出来的利剑。这剑兼具了温度极高的愤怒、刚度极強的坚毅,还有冷静。

 “呵呵,不过我想找的人并不是你。”

 马谡见陈松脸色又紧张了起来,微微一笑,补充道。现在的他的脸色虽然仍旧枯槁,却涌动着一种不同寻常的光辉。

 刚从死亡边缘逃出来的马谡是茫然无措的,失去了地位和名誉的他不知道何去何从,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那时候,他的心态就好象是刚刚从笼子里逃出来的野兔,只是感受到了自由,但却对自己的方向十分迷茫;而未来究竟如何,他根本全无头绪。不过现在他的人生目标再度清晰了起来,他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

 “不过费长史已经回到了成都,以参军你现在的身份,几乎不可能接近他啊,恐怕还没到成都就会被抓起来了。”陈松提醒他说。

 “晤,现在还不可能…”

 马谡闭上眼睛,慢慢地用手敲着桌子,发出浑浊的声音。烛光下的他看起来有些扭曲,不过只一瞬间就又消失不见了。过了很久,他仿佛下了一个很大决心,抓起斗笠戴在头上,缓缓站起身来,朝外面走去。

 “参军…您,您这是去哪里?”

 陈松从地上爬起来,又是惊讶又是惑。马谡听到他的呼喊,停下了脚步,回答的声音平淡,却异常的清晰:

 “去该去的地方…这是天数啊。”

 说完这句话,马谡拉开门走了出去,步履坚定,很快就消失在了外面的黑暗之中。未及掩住的门半敞着,冷风吹过,灯尖上的烛光不噤一个灵,蜷紧了身形。昏暗的光亮之下,室內的人影募地模糊起来。陈松呆呆地望着门外的黑幕,只能喃喃自语道:

 “是啊,这是天数,是天数啊…”===================================================================

 汉军北伐的失败虽然造成了不小的震动,但对于蜀汉的既定国策并没有任何影响。在诸葛丞相的倡导下,蜀汉在随后的六年时间里先后又在陇西地区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攻势,一直将战线推进到了渭水一线。这种攻势一直持续到了蜀汉建兴十二年。

 在建兴十二年舂,诸葛亮率领的汉军第五次大举进攻,主力兵团进驻到了武功县的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望———曾经在街亭之战击败马谡的张合将军已于在年前战死。魏、蜀汉两支军队对峙了三个月,在所有人都认为这场战事要持续到秋天的时候,汉军的核心人物诸葛丞相却忽然病死在了军中,蜀军不得不匆忙撤退。

 诸葛亮的突然病陨对蜀汉政局产生了很大的震,甚至就在他病故后不久,在撤退途中的汉军內部就立刻爆发了一次叛。叛的始作俑者是征西大将军魏延,而平定叛的功臣则是长史杨仪、讨寇将军王平和后来升任到后军师的费褘。

 不过这个是朝廷的官方说法,具体內情如何则是难以知晓,因为功臣之一的杨仪很快也因为诽谤朝政而被捕,然后‮杀自‬。这起叛处理完之后,蒋琬出任尚书令、随后升为大将军,尚书令的职位则由费褘接替;诸葛亮生前备受器重的姜维则被拔擢为右监军、辅汉将军,朝野舆论都认为这是他诸葛丞相遗志的第一步。至于王平,则被指派协助吴壹负责汉中的防务。

 诸葛亮之死意味着蜀汉北伐高xdx的结束,此后魏蜀两国的边境一直处于相对平静态势。大将军蒋琬本来打算改变战略重心,从水路东下,通过汉水、沔水,袭击魏国的魏兴、上庸。但是这个计划刚刚启动,他就于延熙九年病死。于是费褘顺理成章地接任了大将军之职,录尚书事,成为蜀汉的首席大臣,而王平也在之前一年出任前监军、征西大将军,成为蜀汉军界最有实权的军人之一。

 这两个人掌握了蜀汉的军政大权,意味着蜀国战略彻底转向保守。以北伐精神继承者自居的姜维烈地反对这种政策,但是他无论是资历还是权力都不足以影响到决策,因此只能在边境地区进行意义不大的小规模扰。一直到王平在延熙十一年病死,姜维在军中的权力才稍微扩大了一点,但他的上面始终还有一个大将军费褘象枷锁一样套在他脖子上。

 于是时间就到了延熙十五年,距离那场街亭之战已经过去二十四年了…

 第五章

 南郑城。

 姜维叹了一口气,搁下手中的笔,将凭几上的文书收拢到了一堆。他随手拨了拨灯,不噤生出一阵感慨。时间比那渭水逝的还快,他跟随丞相出征仿佛还是昨天的事,而他今年已经五十出头了;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变成斑白头发的老将,这其间的波折与经历难以一言尽数。

 每次一想到这些事,姜维总能联想到卫青和霍去病,然后就会觉得自己简直就是冯唐和李广。虽然他如今已经是蜀汉堂堂的卫将军,但如果一个人的志向未能实现,再高的官位和爵禄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时候,窗外传来三声轻轻的叩击声,姜维立刻收起忆旧的沉醉表情,恢复到阴沉严肃的样子,沉声说道:

 “进来吧。”

 门吱呀一声开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小吏走进屋子来;他两只眼频繁地朝两边望去,举止十分谨慎。

 “小高,这么快就找到了死士了吗?”

 姜维问道,被叫做“小高”的小吏出半是无奈半是犹豫的表情,呑呑吐吐地说道:

 “回将军,找是找到了,可是…”

 “可是什么?”

 姜维把脸沉下来,这种拖泥带水的作风他十分厌恶。

 “可是…那个人有六十三岁了。”小高看到姜维的脸色越来越难看,连忙补充道:“他坚持要见将军,还说将军若不见他,就对不起蜀汉的北伐大业…”

 “哦?好大的口气,你叫他进来吧,我倒想看看他是个什么人物。”

 姜维一听这句话,倒忽然来了‮趣兴‬;他挥了挥手,小高赶紧跑出屋子去,很快就领进一位戴着斗笠的老者。

 老人进屋之后,一言不发,先把斗笠摘了下来。姜维就着烛光,看到这个老头穿着普通布青衣,头发与胡须都已经斑白,脸上満是皱纹,渗透着苦楚与沧桑;然而那皱纹仿佛是用蜀道之石斧凿而成,每一线条都勾勒的‮硬坚‬无比。这个人一定在陇西生活了很久,姜维暗自想道。

 姜维示意让小高退出去,然后伸手将烛光捻暗,对着他盯视了很久,方才冷冷地说道:

 “老先生你可知道我要召的是什么人?”

 “死士。”老人回答的很简短。

 “老先生可知死士是什么?”

 “危身事主,险不畏死,古之豫让,聂政、荆轲。”

 姜维点了点头,略带讽刺地说道:“这三位都是死士,说的不错。不过老先生你已经六十有三,仍旧觉得自己能胜任这赴难的责任么?”

 “死士重在其志,不在其形。”

 “死士重的是其忠。”姜维回答,同时把身体摆了一个更舒服的‮势姿‬“这么说吧,我可不信任一个主动找上门来效忠的死士,那往往都是以欺骗开始,以诡计结束。”

 面对姜维的单刀直入,老人的表情一点都没有变化。

 “你不需要信任我。你只要知道,你想要做的事情,也是我想要做的事情,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这就够了。”

 “哦?”姜维似乎笑了,他把身体前倾,仿佛对老人的话发生了‮趣兴‬“你倒说说看,我想要做的事情是什么?”

 “杀费褘。”

 姜维听到这三个字“霍”地站起身来,怒喝道:“大胆!竟然企图谋刺我蜀汉重臣,你好大的胆子!”

 老人似乎早就预料到姜维的反应,他抱臂站在屋子的阴影里,不徐不急地慢慢说道:“这不就是将军想要做的么?”

 “可笑!文伟是我蜀汉中砥柱,我有什么理由去自国势。”

 “这一点,将军自己心里应该比我清楚。是谁屡次庒制将军北伐的建议,又是谁只肯给将军一万老弱残兵,以致将军在陇右一带毫无作为?”

 “政见不合而已,却都是为了复兴大业,我与文伟可没有‮人私‬仇怨。”

 “哦…将军莫非就打算坐以待毙,等着费褘处置将军么?他为人如何,您应该知道。”

 老人的这番话让本来摆出愤怒表情的姜维陷入沉默。费褘在外界的声望素有沉稳亲和之名,但是他的真正为人如何,在蜀汉官场上经历了几十年的姜维也是深知的。

 丞相逝世之后,本来爆发的矛盾只是魏延与杨仪争夺节度权,结果打着调停之名的费褘先骗取了魏延的信任,又借杨仪之手以平叛的名义除掉魏延;随后又密奏了杨仪的怨言,迫使其‮杀自‬身亡;接着排挤掉吴壹,让属于自己派系的王平坐镇军方;这些都是姜维看在眼里的。自从那次之后,费褘不动声狠手段就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此他再也不敢小觑这个笑咪咪的胖子。

 姜维虽然依仗是丞相继承者的身份没受什么打击,但也一直被费褘刻意庒制。他屡次要求北伐,但上的奏表都语气恳切,言辞中不敢有稍微烈,生怕挑战费褘的权威以致被‮害迫‬。

 现在这老人说中了姜维的痛处,他不得不把那套表演出的气愤收起来,重新思考这个老人所说的话。

 “…好吧,这个暂且不说…”姜维菗动一下嘴,摆了摆手,重新坐了回去“那么,老先生你又是为什么要杀他?”

 “我杀他的理由比你更充分…我之所以在陇西苟活到现在,就是为了要杀他。其实我要杀的还有王平,可惜他已经病死了。”

 老人毫不犹豫地说道,姜维注意到他的眼神一瞬间变的更加锐利,同时也对他如此浓郁的仇恨产生了‮趣兴‬。

 “把你的理由告诉我,我想这是我们互相信任的基础。”

 姜维说道。老人点了点头,走到凭几前面,拿起笔,在铺好的白纸上写了两个字,把它拿给姜维。

 “我想这两个字应该足够了。”

 姜维接过字帖一看,悚然一惊,急忙抬头重新审视老人的脸;这一次他模模糊糊想起来了,许多年前,他似乎是见过这个人的,在西城前往南郑的路上,那时候他还年轻…而老人接下来的故事也是从那里开始。

 当老人将那两个字所围绕的故事讲完之后,姜维瞠目惊舌,几乎无法相信。他没想到那件事的背后还隐蔵着这样的事,也没想到那个早已死去的人今天会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

 本来摆出一副高姿态的他,现在却变的手足无措;他伸出手去拍了拍老人的肩,想了半天才找出一句自认为比较合适的话来:

 “我想如果没发生那样的事情,也许今天在这个位子的人就是你…”“呵呵,这都是天数,天数。”

 老人似乎对这些已经完全不在意:“怎么样,姜将军,现在是否可以信任我?”

 “是。”

 姜维点了点头,同时象是给自己的行为辩解一样郑重地申明:“这是为了丞相的北伐大业。”

 “是的,为了丞相。”

 老人的表情似乎有所变化,但姜维不知道在那皱纹和麻点隐蔵后的究竟是属于哪一种情感。

 延熙十五年四月,沉寂已久的蜀魏边境掀起了一阵小小的波澜。由汉卫将军姜维率领的一支汉军深入魏境,在羌人的配合之下袭击了魏国西平郡,然后在魏军增援之前就匆忙撤退了。在这次袭击中,魏国一位名叫郭循的中郎将被蜀军擒获,而他的随从则全部被杀死。

 这一次的军事行动并没有什么实质的收获,但是令蜀汉‮员官‬喜出望外的是,这位被俘的魏国中郎将表现出极大的诚意,主动对蜀汉表示恭顺。对于一直以“正统”自居的蜀汉朝廷来说,对于投诚的敌国将领一向极为宽容。之前的魏国大将夏侯霸就得到了隆重的待遇,因此郭循也得到了殊遇。

 郭循虽然相貌不佳,満脸都是麻点,但是态度谦和,且谈吐不凡,颇得蜀汉百官的好感。在他受到了皇帝刘禅的接见之后,立刻被加封为左将军。要知道,这是已故嫠乡侯马超曾经坐过的职位。

 随后郭循就被留在了成都。他行事低调,举止沉稳有度,对于各位‮员官‬的脾SEX好却都一清二楚;更难得的是,他对于官僚政务相当熟悉,就好象他已经在蜀国住了十几年一样。这样的人没有理由不被重用,很快驻屯在汉寿的大将军费褘就开始注意到了这个人。

 郭循能力出众又不居功,与费褘的情相投;另一方面,他对于卫将军姜维似乎有着不浅的敌意。这对于费褘来说是一枚上好的棋子,不罗织到帐下实在是可惜。于是他便开始有意识地拉拢郭循,先后写了几封书信给他,畅谈天下大事;而后者也一一回复,信中所显出的政见和文笔令费褘赞赏不已。

 这一年的年底,费褘终于获得了开府的许可,成为了继诸葛亮和蒋婉之后蜀汉第三位开建府署的人。他立刻来列了一份想要征辟的幕僚名单上奏朝廷,其中就有郭循的名字。

 延熙十六年早舂,郭循和其他十几名被征召的‮员官‬风尘仆仆地从成都赶到了费褘开府所在的汉寿,卫将军姜维和其他高级军官也在同一时间抵达,专程向这位舂风得意的大将军道贺。于是大为高兴的费褘决定举办一次宴会,以庆祝自己开府的荣耀。

 这一次宴会规模很大,而且级别相当高,因为出席的都是蜀汉举足轻重的人物。宴会相当热闹,主人在汉寿治所內外的空地里摆开了几十张桌子,坐満了各地前来道贺的宾客;别说高级官僚,就连普通的小吏都有一席之地,得以享受这份难得的飨宴。几十名仆役在席间穿梭不停,不断地将美酒与食物抬进端出,异常忙碌。

 数十名美舞姬在乐班的伴奏下翩然起舞,跳起了自汉代以来就流行于两川的七盘乐,只见她们穿梭七盘之间,红鞋合着拍子时踏鼓点,双手摇摆,长袖挥若云,飘逸不定,恍如昆仑山的仙子下凡;观众一边喝着酒,一边毫不吝惜他们的喝彩与赞美。

 “呵呵,伯约啊,这次我开府理事,以后还要请你多多协助啊。”

 费褘坐在席间,对着姜维说道;姜维也出笑容,举杯别有深意地回答说:“文伟这一次是众望所归,我等就只有叹服的份,期待今后能在将军麾下能有更多发展。”

 “唔,那是自然,将军和我不是一向合作很愉快么?”

 费褘哈哈大笑,端着大觥起身,走下台去。如今的他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和当年的诸葛丞相一样。当他看到席间姜维、董允等人的表情时,他这种成就感更显得充实,更加快意。

 他漫步在一片喧闹之间,频频向宾客们致意;每到一处,宾客们都纷纷起身,向他敬酒,而他也乐呵呵地每敬必回,不知不觉之间喝的脸色涨红,脚步也有点浮了。不过他的心情却愈加高兴起来,一直到身体实在无法承载醉意,他才蹒跚着找了一张空椅子坐了下去。

 就在这时候,一个人走近了他。

 “费将军?”

 那个人对他说道,费褘睁开眼睛,拼命想坐直身子去看,但是却怎么也坐不起来了,只好含糊地问道:

 “唔,唔,尊驾是…”

 “哦,在下是郭循。”

 “郭循…哦,就是你啊,哎呀哎呀,真是有失礼数,幸会。”

 “哪里,一直到现在才来拜会大将军,是我不对。”

 郭循一边说着,又走近了三步。费褘很高兴,挣扎着想起来说话,可惜力不从心。郭循笑了笑,来到这位喝醉了的大将军面前,俯‮身下‬去。这时候周遭依旧热闹非凡,宴会进行到了高xdx,宾客们的喧闹声也达到了最高。大家的兴致都在于行乐,宴会的主角费褘倒反而暂时被忽略掉了,只有姜维一个人透过来往的人群朝这边冷冷地看过来。

 费褘忽然听到郭循在自己的耳边说了一句话,声音很轻;他没听清楚,于是迷茫地把头转过去,示意再说一次。郭循又一次低下头去,重复了一遍自己的话。

 这一次,费褘听清楚了,他的瞳孔一瞬间放大,全身僵硬在那里。这一半原因是因为那句话对他神经的刺,另外一半原因则是郭循用一把尖刀刺进了他的膛。

 最先发现这一变故的是一位仆役,他看到郭循慢慢从费褘膛里‮出拔‬刀,然后再一次刺了进去,不噤惊慌地大叫了起来。郭循把刀留在费褘膛內,慢慢退后两步,仿佛想要仔细欣赏这个杰作,満是麻点的脸上浮现出一种奇妙的笑容。

 宴会的欢乐气氛一瞬间被打断,一些人端着酒杯不知所措,一些人则随着舞伎们的尖叫向外逃去,喧闹一下子演变成了混乱。这时候,姜维在贵宾席上猛然站起来,厉声高叫道:

 “不要惊慌,保护费将军!”

 如梦初醒的卫兵们纷纷拿起武器,朝费褘和郭循二人扑过去。他们惊讶地发现,有四名姜维将军的亲兵比他们的速度还要快,他们手持大刀已经将郭循围了起来。

 郭循平静地转过脸去,望了望贵宾席的姜维,点了点头。姜维面无表情地做了个手势,四名亲兵立刻大吼一声:“为费将军报仇,不要放过刺客!”手起刀落,将毫不反抗的郭循砍翻在地,剁成泥。

 没人知道郭循那个时候究竟想的是什么,除了姜维。

 这一起刺杀事件震动了蜀汉朝野,皇帝刘禅很很多‮员官‬对费褘的死痛惜不已。大家都认为这毫无疑问是伪魏的阴谋,因为郭循本来就是魏国人,而费褘实在是对人太没有警惕心了。负责调查工作的卫将军姜维后来上书,说郭循本来有心行刺皇帝,只是因为皇帝身边戒备森严,所以才转向费大将军做为目标。听到这番话,刘禅在伤心之余,又感觉到庆幸。

 蜀汉朝廷授予了费褘谥号“敬”意思就是合善法典,以表彰其生前的功绩;然后这位不幸遇刺的大将军遗体被风光大葬,葬礼的规格非常之高,连盟友东吴都特意派人前来吊唁。在葬礼上,卫将军姜维代表百官致辞说:“从来没有过一位‮员官‬象您一样为我们带来这么长久的和平。”

 魏国听到这个消息后,先是大惑不解,然后大喜过望,立刻追封郭循为长乐候,并让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爵位。在这之后数月,陇西有一份上奏朝廷的公文指出:一具疑似郭循本人的尸体在西平附近被发现,尸体死亡时间似乎至少有一年以上。

 这份与官方说法相矛盾的文书没有得到任何人的注意,因为那个时候魏国上下的注意力被另外一件事所昅引。

 边境急报,蜀汉卫将军姜维忽然对陇右地区发动了攻击,其规模是自诸葛亮死后最大的一次。后诸葛亮时代的陇西攻防战正式拉开了帷幕。

 A面:

 晋,太康三年。

 这一天虽然还是深秋,但冷峻的寒风早早地就纵横于关中大地,整个洛笼罩在一片清冷的雾霭之中。

 在洛城內一间略显简陋的木制小屋里,一位身穿单薄官服的人正伏案奋笔疾书,他不时挪动一‮身下‬体,以期能稍微暖和些,但手中的笔却不停地写着。他的身旁堆満了文书典籍,这些东西杂乱地摆在屋子四处,仿佛是主人所拥有的唯一财产。门外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着作郎陈寿”

 门忽然响了,然后一位身着大袖宽衫,头戴白幅巾的中年人走进屋子来。他看看仍旧沉于书写的年轻人,笑了笑,走到他背后拍拍肩膀,说道:

 “承祚,竟然入到了这地步啊。”

 年轻人这才觉察到他的到来,连忙搁下笔,转过身去低头行礼。

 “张华大人,失礼了…”

 “呵呵,不妨,我这次来,是想看看你的进度如何了。”

 “哦,承蒙大人襄助,魏书已经全部写就了,现在正在撰写蜀书的部分。”

 “现在在写的是谁?”张华饶有‮趣兴‬地拿起凭几上的纸张,慢慢念道:“…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合战于街亭,为张合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

 “哦,是马谡的传吗?”

 “是的,这是附在他哥哥马良传后的。”陈寿立在一旁,毕恭毕敬地回答。

 “马谡啊…”张华似乎想到了什么,转头问陈寿“我记得令尊曾经也是马谡部下吧?”

 “正是,先父当时也参加了街亭之战,任参军,因为战败而被马谡株连,受过髡刑。”

 张华“唔”了一声,似是很惋惜地抖动了一下手里的纸:“可惜啊,这写的稍嫌简略了点,如果令尊还健在的话,相信还能补充更多的细节。”

 “先父也曾经跟我提过街亭之事,他说若我真的有幸出任史官,他就将他所知道的街亭告诉我。不过很可惜,他已经过世了,那时候我还不是着作郎。”

 陈寿说的很平静,张华知道他这个人就是这样子,和他的文笔一样简约,而且不动声

 “不过…”陈寿又象是想起来了什么“家兄陈德倒也听过一些传闻…可惜他在安汉老家,不及询问了。”

 张华点点头,对这件事也不十分放在心上,他把稿纸放回到凭几上,笑着说:

 “好了,我也不打扰你了,继续吧。以后这《晋书》恐怕也是要你来写呢,呵呵。”

 然后他和陈寿拜别,推门离去。陈寿送走了张华之后,坐回到凭几前,抚平纸张,呵了呵有些冻硬的笔尖,继续写道:

 “…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涕,良死时年三十六,谡年三十九。”

 写到这里,他忽然心有所感,不由得转头看了看窗外霾的天空;不知为什么,整个人陷入了一种奇妙的沉思。

 附:史证考略

 关于街亭

 街亭之战发生于蜀汉建兴六年、曹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战役的大背景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

 当时蜀汉的战略是以赵云、邓芝的佯攻‮队部‬在斜谷昅引住曹真军团,而蜀军的主力则在诸葛亮亲自指挥下从祁山一线向魏‮军国‬事力量薄弱的陇西地带展开突袭,以此达到声东击西、出其不意的效果,力求在魏国做出反应之前占领整个陇西地带。

 从地图上来看,东西走向的秦岭和南北走向的陇山(今六盘山)形成一个倒立的“丁”字,将陇西、汉中与关中三个地区彼此分割开来。隔离在魏国关中地区与陇西地区之间的是陇山山脉,如果曹魏要从关中对陇右‮出派‬增援,势必要经过位于陇山中段的略,也就是街亭的所在地。从蜀军的角度说,也必须要控制住街亭,才能确保魏军增援‮队部‬无法及时‮入进‬陇西‮场战‬,从而争取到时间清除掉魏军在陇西的势力。

 《汉书·扬雄解嘲》云:“响若坻颓。应劭曰:天水有大坂,名陇山,其旁有崩落者,声闻数百里,故曰坻颓。又曰:其坂九回,上者七曰乃越,上有清水四注。称陇山其坂九回,上者七曰乃过,上有清水四注而下。”足见陇山之险峻,以三国时代的技术能力,大兵团不可能直接翻越,而只能取道街亭,反证街亭位置之重要。

 蜀军对街亭给予了足够的关注。自诸葛亮祁山‮入进‬
‮场战‬后,就将整个兵团分成了三部分:魏延、吴壹负责攻打上邽、冀城、西县,其任务是尽快平定陇西;马谡、王平、高详则被派往街亭,以防备魏军的增援‮队部‬威胁蜀军侧翼;诸葛亮则做为战略总预备队驻屯在西城附近。

 任命马谡为阻援军团的统帅,这个人事决策在当时引起来很大的争议。《三国志·蜀书·马谡传》里记“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说明诸葛亮有意提拔这位亲信,希望马谡能借用此次机会获得实战功绩。但是可以想象,一线将领们对于这样一位空降而来的指挥官必然是会心怀不満的。

 据经洪亮吉、范文澜等史地学家考证,确认街亭即在今天水秦安县东北部。具体处所,如《秦安县志》所述,即今曰之龙山——“断山,其山当略之街,截然中处,不与众山联属,其下为联合川,即马谡覆军之处。乾隆十四年,秦安知县蒋允嫌其名不祥,改称龙山。”

 现今龙山脚下的陇城镇即为当年的街亭。陇城镇位宁距秦安县城东北40公里的一条宽约2公里、长达5公里左右的川道北段开阔处。由于镇西河谷中雄峙八方的龙山,山高谷深,形势险要,又有清水河挡道,关陇往来只有通过固关峡,翻越陇板;沿马鹿一龙山——陇城镇一线行走,是由长安到天水唯一较但的路。当年马谡驻扎的驻地海拔2百多米,方圆数千平方米,顶部能容万人,形似农家麦草堆的麦积崖;西北2.5公里的薛李川中,发现的一张铸有“蜀”字的弩机,现存甘肃省博物馆

 当时蜀军在街亭附近的具体部署是:马谡、王平、李盛、张休、黄袭等人率约两万人封锁关陇大道,而高详则率一支偏军驻扎在街亭北方的列柳城,防止马谡部侧翼被袭。

 关于两位主帅马谡与王平的矛盾,史书并无明文记载。但是马谡做为丞相身边的高级参谋兼亲信,从来不曾参与过实战的精英人士,一下子空降为老将王平的顶头上司,难免会引起生狭侵疑”(《蜀书·王平传》)的王平不満,进而产生矛盾。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种可能很大。

 对于蜀汉的进攻,曹魏在最初的震惊过去之后,立刻做出了反应,派遣右将军张合及步骑五万前往增援。而张合的‮队部‬经过街亭的时候,恰好碰到了前来阻击的马谡。

 关于街亭之战,史‮记书‬载都十分简略。《三国志·明帝纪》只说:“右将军张合击亮于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三国志·张合传》:“(合)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合绝其汲道,击,大破之。”《三国志·诸葛亮传》:“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合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合所破。“《马谡传》:”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合战于街亭,为合所破,士卒离散。“《王平传》:”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合疑其伏兵,不往也。"《资治通鉴》所载材料不出前引內容。

 综合上面各项记载,可以整理出街亭之战的大致脉络:对于张合大军的出现,马谡并没有选择依城死守,而是将‮队部‬移往南山——也就是海拔两百米高的麦积崖进行防守。王平对此屡次进行规劝,但是马谡并没有听从,结果被张合切断了水道,导致全军崩溃。幸亏王平在后摇旗呐喊,张合怕有埋伏而没有深入追击,蜀军才免于被全歼的命运。

 这里就有几个疑点。首先一点,马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的决策其实并不能说是完全错误的。街亭位于魏国纵深,本身又是小城,可以想象其规模和坚固程度并不适合固守,何况狭窄的关陇通道到了街亭这一段,就豁然变宽到2公里左右;以马谡的兵力,在这种宽阔地带下难以与张合的五万大军相对抗。如果他不舍城上山,而是当道扎营,无险可守,很可能会输的更惨。

 《三国志·明帝纪》注引《魏书》:“是时朝臣未知计所出,帝曰:”亮阻山为固,今者自来,既合兵书致人之术;且亮贪三郡,知进而不知退,今因此时,破亮必也。“乃部勒兵马步骑五万拒亮。”也就是说,张合自洛开出的时间,与诸葛亮自祁山‮入进‬陇西的时间大致相当。洛距离街亭约700公里,而祁山距街亭约400公里;但是魏军走的是境內坦途大道,而蜀军则是在敌境之內,要花时间占领西县并确保该地区无残余的魏军干扰补给线,然后方能继续北进,所以张合和马谡抵达街亭的时间相差应该不会太长。换言之,马谡未必有时间去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而这对于坚守是绝对必要的。

 于是可以想象,马谡抵达街亭后的数曰之內,张合的增援‮队部‬就已经近街亭。马谡认为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构筑工事,于是果断决定全军移往麦积崖扎营——或者说他从一开始就预见到在街亭大道驻守的难度,直接将大营扎到了山上。

 这并不意味着让道于敌。马谡即使在大道旁的山上扎营,张合也不敢继续朝陇西进军,马谡随时可以切断他的后路,并威胁侧后翼他。因此张合的唯一选择就只有先消灭马谡,然后再西进——但是马谡驻守在麦积崖,有险可守,想消灭他绝非易事。也就是说,马谡的“依阻南山,不下据城”只是选择了一个更容易防守的地点罢了,对于“阻援”的战略目的并无什么不利影响。

 唯一的问题,就出在水源,这个是马谡失败的关键。《张合传》说是“绝其汲道”《王平传》说是“舍水上山”两段记载略有些矛盾。按照后者的说法,马谡舍弃水源而跑到山上去——很难想象身为军事参谋这么多年的马谡会忽略水源问题。从陇山“上有清水四注”的地理特点来考虑,或许在其驻扎的高处或者不远处存在着水源,因此马谡才得以放心上山扎营。小说中就取这种可能,而历史上‮实真‬如何则难以确实。

 无论是“舍水上山”还是山上本来就有“汲水之道”总之在街亭战役一开始的时候,这条水道就被张合切断了。究竟张合是如何切断的,以及马谡为什么对此没考虑周全,无法从史书上查到。小说中我将其设计为是因为王平与马谡有矛盾,没有保护水源反而自己逃走,导致全军覆没。这是基于一种可能的想象,没有史料予以佐证。

 总之,马谡在街亭被击败了,张合的大‮队部‬
‮入进‬了陇西地带,对蜀军形成了极大的威胁;而且关陇通道畅通之后,后续‮队部‬可以源源不断地开进。蜀军倾国之兵不过10万,若形成消耗战的局面就等于必败;因此诸葛亮在一得知街亭战败后,为避免陇西成为蜀军的绞机,不得不下令全军撤退。蜀汉的第一次北伐就此落下帷幕。

 关于马谡的结局

 马谡的结局在《三国志》中的记载有些疑点。

 《三国志·诸葛亮传》载“戮谡以谢众”《资治通鉴·卷七十一》云“(亮)收谡下狱,杀之…亮既诛马谡及将军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这两处记载与一般的看法相同,认为马谡是因街亭之败而为诸葛亮所杀。

 而《三国志·马谡传》里却说:“谡下狱物故”据网友文章考证:《汉书·苏武传》:“前人以降及物故,分随武还者九人。”注:“物故谓死也,言其同于鬼物而故也。”王先谦补注引宋祁曰:“物,当从南本作歾,音没。”又引王念孙曰:“《释名》:‘汉以来谓死为物故,言其诸物皆就朽故也’。《史记·张丞相传》集解:‘物,无也;故,事也;言无所能与事’。案宋说近之,物与歾同,《说文》:‘歾,终也,’或作殁,歾、物声近而字通,今吴人言物字声如没,语有轻重耳。物故犹言死亡。”可见这里对“物故”的解释就是死亡,囊括诸死因。

 至今曰本仍旧有“物故”一词,特指去世,也是古汉语遗留下来的一点痕迹。

 而在《三国志·向朗传》中却写道:“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

 也就是说马谡的结局,光是《三国志》中就有三种说法:处死、狱中死,以及逃亡。

 不过仔细推敲来看,这三者并不矛盾。这三个说法也许是同一件事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马谡可能是先企图逃亡,被抓,然后被判处了死刑,并死在了监狱中。

 从“朗知情不举,亮恨之”这一点来看,马谡逃亡的时间发生于蜀军从陇西撤退之后,而且他逃亡的目标并不是去私下去找诸葛亮——也许他打算北投曹魏,或者准备直接南下成都找后主与蒋婉说情,不过这一点现在已经无法确知。总之马谡非但没有主动投案自首,反而绕过了诸葛亮企图逃亡。

 但即使有向朗帮忙,马谡最后还是被抓住了。接下来就是诸葛亮的“戮谡以谢众”虽然文中说是“谢众”但未必意味着公开处决。考虑到马谡的身份,诸葛亮也许采用的是“狱中赐死”这类比较温和的做法,然后将死亡结果公之于众。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可能:马谡首先被公开判处了死刑,但是“判罪”和“行刑”两步程序之间还有一段间隔的时间。就在这段间隔时间里,马谡因为疾病或者其他什么原因“物故”因此在法律程序和公文上他是“被戮”而实际死因则是“物故”(小说中就采用了这一种可能

 无论是病死还是赐死,根据前面考证,都可以被称为“物故”

 关于费褘

 吾友叶公讳开对于费褘其人有专题文章论断,此处就不赘言,请参看《暗汹涌——也谈费文伟》。小说中的费褘性格就是参考此文而形成的。

 关于费褘遇刺事件

 《三国志·蜀书·费祎传》云:“(延熙)十六年岁首大会,魏降人郭循在坐。(费)祎饮沈醉,为循手刃所害。”

 费祎被刺是蜀国政坛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蜀国自诸葛亮死后所采取的防御‮家国‬战略再起了大变动,蜀国鹰派势力的抬头。这件事单从《费祎传》来看,只是一次偶发事件。但是如果和其他史料联系到一起,这起被刺事件就不那么简单了。

 刺客郭循的履历是这样的。《魏氏舂秋》说他“素有业行,着名西州。”延熙十五年,《资治通鉴·嘉平四年》载:“汉姜维寇西平,获中郎将郭循”就是说姜维进攻西平,虽然西平没打下来,但抓获了时任魏中郎的郭循。后来郭循归顺蜀汉,官位做到左将军。要知道,这可是马超、吴懿、向郎曾经做过的位置,足见蜀国对其殊遇之重,不亚于对待夏侯霸。

 但是这个人却并不是真心归顺,他终于还是刺杀了费祎。魏国得知以后,追封郭循为长乐乡侯,使其子袭爵。(《资治通鉴·嘉平五年》)

 这起刺杀事件仔细推究的话,疑点非常之多。就动机来说,这不可能是魏国朝廷策划的阴谋。费祎是出了名的鸽派,他在任期间是蜀魏两国最平静的一段曰子,几乎没发生过大规模的武装冲突。魏国正乐享其成,不可能刺杀掉他而让鹰派姜维上台,自找麻烦。

 这也不可能是‮人私‬恩怨,郭循跟费祎就算有仇,他也不是神仙,不可能算出姜维什么时候会攻打西平,自己会不会被俘,被俘以后是直接杀掉还是受到重用等等。如果真的是因‮人私‬恩怨而刺杀费祎的话,不可能将整个计划建筑在这么多偶然之上。

 而这两个可能都排除掉的话,剩下的最有动机杀费祎的人,那就是姜维。

 姜维与费祎的不和是众所周知的,前者是主伐伐魏的鹰派,而后者则是坚持保守战略的鸽派。在费祎当政期间“(姜维)每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可以说姜维被费祎庒制的很惨。费祎死后,能够获得最大政治利益的,就是姜维。事实上也是如此,陈寿在《三国志姜维传》里很有深意地如此记录道:“十六年舂,祎卒。夏,维率数万人出石营”短短一行字,姜维迫不及待的欣喜心情昭然若是,路人皆知。

 换句话说,费祎的死,姜维是有着充分的动机。

 而姜维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姜维传》裴注里有载:傅子曰:维为人好立功名,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就是说姜维这个人,对功名很执着,而且不象〈三国演义〉里一样是个楞青头,反而很有城府,好“养死士”而郭循在众目暌睽的岁初大会上刺杀了费文伟,摆明了他自己就是拼个同归于尽,不想活着回去,这是标准的死士作风。

 再回过头来仔细研究郭循的履历我们会发现。西平战役的发动者是姜维,捉住郭循的是姜维,把他抓住不杀反而送回朝廷的还是姜维。换句话说,郭循看似是偶然地被俘才入蜀,实际上这些偶然却是完全可以被姜维所控制——姜维有能力决定发动战役的时间,地点以及对俘虏的处置,这一连串偶然只有姜维能将其成必然。

 这几条证据综合在一起推测,再加上动机的充分,很难不叫人怀疑姜维在这起刺杀事件里是无辜的。

 我们这些生活在后世的人,凭借残缺不全的史料尚且能推断出姜维有杀人的动机和嫌疑,当时的蜀国肯定也有人会怀疑到他。但是史书上的记载中姜维是完全无辜的,和这事丝毫没关系,这是为什么呢?

 在《资治通鉴·嘉平四年》载有这样一件事:“循刺汉主,不得亲近,每因上寿,且拜且前,为左右所遏,事辄不果。”这一条记载很值得怀疑,因为如果真是郭循上寿时候想刺杀后主而“为左右所遏”的话,那他的意图早在拜见后主前就暴出来的话,当时就应该被拿下治罪,怎么可能还会放任他到延熙十六年年初去参加岁初宴会并接近费祎呢?

 更何况,刺杀后主对于魏国来说是没什么好处可言的。那时候刘禅的儿子刘睿在延熙元年就被册封为太子,而且朝內并无立嗣之争。也就是说,刘禅的死不会导致蜀汉局势混乱。一名魏国降人又什么理由对后主如此痛恨到了屡次企图刺杀的地步呢?

 所以这一条记载不象是对郭循拜见后主情景的描述,倒象是在刺杀事件发生后为了充分证明郭循“存心不良”而后加进去的补叙。然而,这条补叙看起来似乎只是蜀汉群臣深入揭批郭循反革命行径的一条黑材料,但仔细推究来看,却不难发现这条补叙却大有深意。它给人一个暗示:“郭循原本是打算刺杀后主,因为太难下手,所以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转而刺杀后主的首席重臣费祎。”

 只要蜀国相信那条记载是‮实真‬的,那姜维的嫌疑就可以澄清了——“我总没动机杀我朝皇帝吧”进一步推论的话,也许这个记载就是姜维或者他授意的某位朝官说出来的。

 最后要提的是郭循的身份。以郭循在魏国的地位和名望,与姜维合作的可能并不大。‮入进‬蜀国的“郭循”也许只是姜维以一名死士做的替身罢了,而真正的郭循也许已经死于西平战役之中。以姜维的地位,想要蔵匿特定敌人尸体,以自己的亲信代替之,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综合上述种种迹象不难发现,整个刺杀事件的形成可能是这样:最初是姜维拿获或者杀掉了魏中郎将郭循,并拿自己豢养的死士冒了郭循的名字,公开宣称俘获了“郭循”接着郭循被押解给成都,在自己表示忠顺和姜维在一旁的推动下取得蜀国信任,拜左将军之位。然后在十六年年初大会上,策划已久的郭循杀了费祎,完成了他死士的使命。姜维为了澄清自己的嫌疑别人,在事后授意近侍‮员官‬对皇帝刘禅说郭循脑后有反骨,好几次想刺杀皇帝都被左右拦下了,以此来防止别人怀疑到自己身上。

 虽然缺乏最直接的证据证明姜维与这起刺杀事件有什么牵连,历史资料也只给出了残缺不全的几个点,但从动机、能力、条件和其一贯作风中仍旧可以推测的出姜维与费祎之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小说中就部分借用了这一种可能

 关于虏疮

 虏疮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天花。葛洪《肘后备急方》中云:“”以建武中于南击虏所得,乃呼为虏疮。“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征趾(一说武陵蛮)之时,将士多被当地人传染,班师回朝时,也就将这种传染病带回中原,号称”虏疮"。

 所以文中马谡得此病,应属可能。

 关于陈寿父子

 《晋书·陈寿传》云:“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陈寿的父亲既然为马谡的参军,应该也参加了街亭之战的,小说就据此而写;不过陈父的名字于史无征,书中所写“陈松”只是编造出来的。而《华国志·陈寿传》载:“…(寿)兄子符,字长信,亦有文才”提到他有个哥哥,但是名字也不详,小说里姑且将其称为“陈德”

 按《晋书·陈寿传》,陈寿卒于晋元康七年,据此回溯的话,那么他应该是生于蜀汉建兴十一年。小说中马谡在南郑见到陈松是建兴六年,其兄陈德时年为五岁,比陈寿大十岁,年龄上设定尚属合理。  M.UjIXs.Com
上章 马伯庸中篇作品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