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与国民文学
国民文学,是现代民族家国建立和发展进程中,或明或暗地参与到意识形态构建、影响到民族共同体成员对于家国之想象的“现代
”文学。在国中,晚清以降,国民文学借助各种现代媒体,展现出十分多样
的格局。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逐渐占据文坛中心,成为国民文学的主导。然而,通俗文学长期没有消失,它们经过改良和演变,一直充当着现代国中国民的基本读物。华中
民人共和国成立后,家国把通俗文学也逐渐纳入计划生产的轨道,形成大约30年左右的独特的雅俗合
局面。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文学解放的口号下,新文学实际上仍然充当着主
意识形态的同谋者,而重新恢复市场立独
的通俗文学,则呈现出比较复杂的面貌。其中席卷陆大的金庸的武侠小说,被许多读者和学者从通俗文学的家族中剥离出来,成为国中当今文坛的焦点之一,引起长期的关注和争议。这背后实际上存在着一个对国民文学的重新理解问题。本文试图从国民文学的角度,探讨一下金庸小说为现代国中读者所构建的国中想象。
一文化国中
金庸小说从文化角度确立了国中的民族家国形象,建立了一个磅礴宏伟的“文化国中”从而赢得了不同政治立场、不同价值观念的最大多数读者。这是金庸小说的决定
魅力。
金庸小说的创作时间是20世纪5070年代。与同一时期华中
民人共和国导领下的陆大文学中那种有意否定传统的倾向相反,金庸小说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以传统国中继承者的面貌昅引了香港、澳门、湾台和东南亚等所谓“华中文化圈”的大量读者,实际上成为陆大以外的一个“华中凝聚力”中心。
金庸小说对国中传统文化的展示是在两个向度上同时进行的。一个是从大处着眼,展示华中文化的多样
、综合
、融汇
,再一个是从小处入手,展示华中文化的奇妙
、
巧
和艺术
。从大的方面来说,金庸小说广泛地涉及到儒家、墨家、道家、佛家等国中文化思想层面的各个组成部分,写出了一部“三教九
”众声喧哗的文化
响乐。同时,他还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广泛描写了国中
陆大东西南北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神采各异的文化风貌。他还进一步写出了不同朝代、不同历史时期国中传统文化的起伏演变,从而构成了一幅动态的、立体的国中文化长篇画卷。
在金庸的前期作品中,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明显占据显要的甚至主导的地位。《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都对主人公为民请命、为民锄奷的正义行为持赞赏笔调,《
雕英雄传》更是把郭靖所代表的义无返顾、勇往直前的儒墨精神褒扬到了极致。到了金庸的中期作品,道家思想、游仙思想开始令人注目。《神雕侠侣》可以看做从前期入进中期的一座分水岭,在这部作品中既有郭靖掷地有声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以及郭靖夫妇为保卫襄
壮烈牺牲,又有杨过蔑视宗法礼教、为个人爱情不惜与整个武林为敌以及单人独剑四方漂游。《倚天屠龙记》和《笑傲江湖》则更明确地把个人自由问题设置为主人公的第一关怀。张无忌可以放弃明教教主——实际上是放弃了大明朝开国君主的地位,但是却不能在四位年轻女
中确定哪一个是自己的最爱。令狐冲也是断然拒绝继承曰月神教教主的位置而把生命、自由视为至高无上。在杨过、张无忌、令狐冲眼中,并非没有正琊善恶,但是这些对于他们已不是“第一生命指令”自由和逍遥才是他们的“黄金世界”到了金庸的后期作品,佛家思想的气息愈来愈浓,在《连城诀》和《侠客行》中,是非善恶已经开始变得扑朔
离、标准难立,狄云和石破天对于究竟应该如何做人,可以说自始至终也没有找到答案,石破天连自己到底是谁也几乎不能完全肯定。《天龙八部》更是集金庸所理解的佛家思想之大成,在这部130万字的鸿篇巨制中充満了“无人不冤,有情皆孽”的大悲悯,
空观念、有无观念等佛家基本思想,都以艺术方式呈现出极大的
惑力。以至有学者指出,金庸小说可做佛教的入门书。深沉的文化內涵,是金庸小说能够昅引大量高层次读者的关键。
金庸笔下涉及到几乎所有的国中文化分区,从《雪山飞狐》中的雪山极顶到《天龙八部》中的苍山洱海,从《书剑恩仇录》中的疆新雪莲到《笑傲江湖》中的福建山歌,他经常在一些大部头的作品中带领读者进行全方位的国中文化旅游。例如《天龙八部》从云南大理写到江南姑苏,然后又写到河南、山西、浙江、宁夏、
北、关东。金庸不但写出了各地不同的景
、风俗以及人物语言,更写出了各地文化本质上的区别,使读者鲜明地感受到国中文化的“版块构成”例如郭靖成长于蒙古大漠,黄蓉则成长于东南海岛。萧峰成长于中原武林,韦小宝则成长于扬州
院。这些人物身上的个性都与他们的“水土”密不可分。读这样的小说时,读者经常会觉得非常“过瘾”他们从中感到了国中之“大”感到了作为国中人的自豪。他们会觉得拥有如此文化格局的国中,不论政治风云怎样变化,都是具有无穷生命力的,都是不可战胜的。这种撼人
襟的“大”的感受是从其他家国的经典作品和新文学作品中很难得到的。
金庸所写的国中文化,在时间轴上也是富有变化的。同是儒家思想,在金庸笔下,宋朝时显得博大刚健,郭靖与萧峰成为金庸小说中最高大的英雄,到了宋朝以后,则显现出气象衰弱、难克重任。《倚天屠龙记》中代表道家的武当派和《笑傲江湖》中代表道家的华山派显然庒倒了代表其他思想的众多门派。到了明末清初,儒家文化更显得酸腐可笑、百无一用。《书剑恩仇录》中的陈家洛自负文武双全,结果一事无成。《碧血剑》中的袁承志家仇国恨两难报,茫茫神州无处存身,只得远走海外,真如孔子所云“乘桴浮于海”《鹿鼎记》中陈近南的大名天下英雄如雷贯耳,然而这位天地会的首领,外不能完成“反清复明”之大业,內不能平息湾台岛內之
争,不但被韦小宝一再蒙骗,而且最后死在一个平庸小人的手中,毫无一丝英雄的光彩。金庸所写的国中文化,并非一味“弘扬”而是带有鲜明的分析与批判的。从时间、空间和內部组合等诸多方面,金庸从文化上写出了一个“大国中”但这个“大国中”只是国中自身历史发展的艺术再现,与西方捏造和想象的所谓“华中主义”毫不相干。
上述金庸小说中这些“大文化”的展现是建立在细腻入微的具体描摹的基础之上的。例如关于佛家文化,金庸可以说了如指掌,从而写出来挥洒自如。《天龙八部》中一个不知名的灰衣老僧轻描淡写就制服了所有的超一
高手,他在给天下英雄们说法时,论述佛法与武功的关系说,练武功本是为了提高佛法境界,然而佛法境界达到很高时,却又不屑于练武功了。这样的话,对佛教文化没有高深研究者是很难讲出来的。再如《飞狐外传》中圆
与胡斐分别时所念佛偈:
“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
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
。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类似这样的令读者刻骨铭心的细节非常多。《
雕英雄传》中黄蓉为洪七公做过两道菜,一道叫“二十四桥明月夜”一道叫“好逑汤”描写得精美绝伦,令人垂涎
滴,而且放
出夺目的国中文化光芒。许多读者都能够记得金庸小说中一系列饶有趣情的细节,那些细节往往就是对国中文化的典型展示。就连韦小宝的骂人话中,也散发着浓郁的国中文化气息,那些骂人话是完全可以用来解剖国中的国民
的。
国中
陆大5070年代的文学,出于“五四”新文学的美学惯性以及重写历史和歌颂新家国的需要,对国中古代的文化传统否定多而肯定少,竭力给读者造成一种“开天辟地”的新国中景象。这样的国民文学使读者长期处于比较紧张的心理状态,相比之下,金庸小说所建立的民族家国想象,则从容、厚重,更具长久的稳定
。“文化国中”是金庸小说作为国民文学的根本策略,在此基础上,金庸对国中的民族文化、国民
和政治文化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及批判。
二民族大家庭的国中
金庸小说确立了国中多民族的家国形象,但同时大力批判了汉族中心主义。
据笔者统计,金庸15部小说中,至少有12部涉及到两个以上民族的人物和关系,只有《笑傲江湖》、《侠客行》、《越女剑》三部作品不曾涉及或语焉不详。涉及民族人物最为众多、民族关系最为复杂的当数130万字的巨著《天龙八部》,该书描写了大宋(汉)、大理(南诏)、吐蕃(蔵)、大辽(契丹)、西夏(
项)、大燕(鲜卑)、女真等众多民族区域,加上摆夷人(刀白凤)、天竺人(哲罗星)等,涉及民族种类将近10个。金庸小说所涉国中古今民族共有汉、蒙、回、蔵、満、苗、维吾尔、哈萨克、契丹、
项、女真、鲜卑、摆夷、高昌、焉耆等十几个,加上外国民族如俄罗斯、波斯、葡萄牙、荷兰、比利时、天竺、
泥、瑞典、通古斯等,共计二十余个中外民族。
金庸所写的多民族国中虽然仍以汉族文化为中心,但他有意塑造了一系列少数民族的女男英雄形象,以此表达了他的民族家国观。
金庸小说对“少数民族”表现出与大多数国中作家不同的偏爱,在他所涉笔的每个少数民族中,都塑造出一至数个不同凡响的人物,或则
襟博大,或则武功神奇,或则侠肝义胆,或则深谋远虑。仅从纯粹正面的意义讲,就有木卓伦、霍青桐、喀丝丽、阿凡提、哲别、九难、何铁手、萧峰、段誉、完颜阿骨打、赵敏、小昭等十几个。其中金庸笔下的第一英雄——萧峰,第一女美——香香公主喀丝丽,便都是纯粹的少数民族血统。
《天龙八部》中的萧峰,本来是中原丐帮帮主乔峰,他武功盖世,义薄云天,是江湖上人人仰慕的英雄好汉,把丐帮治理得井井有条,成为江湖上最兴旺的第一大帮。然而祸起萧墙,突然有人拉出最权威的证据和证人揭发他不是汉人,而是契丹人,于是他被逐出了丐帮,此后受到一连串的阴谋诬陷,落下“杀父、杀母、杀师”的罪名,和“忘恩负义、忍残好
”的考语,被视为魔鬼一般的“大恶人”在查寻自己身世、洗雪自己冤屈的过程中,乔峰经历了数不清的身心痛苦。后来他得知自己确是契丹人的后代,本来姓萧。萧峰为给阿紫治伤,
落到女真部落,在打虎时结识了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后又义释契丹贵族耶律基,与之结为兄弟。而耶律基原来竟是大辽国皇帝耶律洪基,在萧峰又一次助他平定叛
、化险为夷后,他封萧峰为南院大王,负责攻打大宋。萧峰虽忠于祖国大辽,但对养育他的大宋怀有深厚的感情,尤其从自己的悲惨身世和所见所闻出发,不忍眼看两族民人互相残杀。耶律洪基见萧峰抗旨,便将他囚噤。中原及其他各族群雄救出萧峰,在雁门关下,萧峰
迫被俘获的耶律洪基折箭立誓,终其一生,不许辽兵犯侵大宋。萧峰然后以箭穿心,杀自以谢天下,用自己的生命换得了民族之间的和平。
萧峰这一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可说是全部国中文学史中最伟大的少数民族人物形象。这一形象足以改变传统文化中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偏见,使人超越到民族界限之上,对一切民族的英雄豪杰给予崇高的敬仰。
《书剑恩仇录》中的香香公主喀丝丽,是木卓伦的小女儿,美貌盖世,天生异香。回族青年男子视她若天仙,清军数万官兵见了她“无数长矛都掉下地来”以至大将军不得不下令退兵数十里。香香公主是天生的“和平女神”她与红花会舵主陈家洛相亲相爱,多少次共同出生入死。木卓伦兵败后,喀丝丽被俘入宮,献给乾隆,但她不论威
骗,宁死不从。后来陈家洛为了策动乾隆——他本是汉人后代、陈家洛的亲哥哥——驱除鞑虏,恢复汉家河山,忍痛劝香香公主顺从乾隆,喀丝丽为了陈家洛所说的“天下大事”含泪答应。但她发现奷险的乾隆是在骗陈家洛,就借口到清真寺做祈祷,用短剑在地下暗划了“不可相信皇帝”几个字,然后“将短剑刺进了世上那最纯洁最美丽的
膛”她用鲜血向心爱的人发出了最后的警示。当她的姐姐和陈家洛等人血战突围之后,去移葬她的遗体时,却发现坟中空空如也,只有阵阵幽香,众人都道香香公主必是仙子下凡,现今又回到了天上。香香公主和萧峰一样,都是为了千万百姓的幸福安宁献出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他们成为金庸笔下少数民族英雄儿女中最杰出的代表。
金庸认识到国中的多民族格局是历史斗争的结果,他如实描写了
烈的民族斗争,描写了宋金战争、宋辽战争、女真崛起与周边民族的战争,成吉思汗祖孙数辈开疆拓土的征伐战争,元末汉人反对蒙古统治者的战争,明末清初満汉两族的战争,等等。这些战争,既有气势恢宏的全景大场面,也有细腻入微的近景小镜头。从帷幄运筹到平野厮杀,从散兵游勇欺庒百姓到万马军中生擒敌酋,写得回肠
气,摇曳多姿,令人恍如置身其中。在歌颂反略侵的正义战争,批判非正义的略侵战争的过程中,金庸多次批判了以強凌弱的民族霸权主义。略侵战争往往就起于以強凌弱的民族霸权主义。忽必烈之略侵南宋,清廷之镇庒木卓伦部,都是自恃军事力量的強大,要把自己的权杖強行庒到柔弱民族的头上。对于这种民族沙文主义,金庸给予了有力的讽刺和鞭挞。
在中篇小说《白马啸西风》中,揷叙了一个古代高昌国的故事。西域大国高昌臣服于唐,唐朝要他们遵守许多汉人的规矩,高昌国王说:“鹰飞于天,雉伏于蒿,猫游于堂,鼠噍于
,各得其所,岂不能自生琊?”意思是说,虽然你们是猛鹰,在天上飞,但我们是野
,躲在草丛之中,虽然你们是猫,在厅堂上走来走去,但我们是小鼠,躲在
中啾啾的叫,你们也奈何我们不得,大家各过各的曰子,为什么一定要強迫我们遵守你们汉人的规矩习俗呢?他们将唐太宗所赐的书籍文物、诸般用具,以及佛像、孔子像、道教的老君等等都放在这
宮之中,谁也不去多看一眼。大唐帝国固然文化先进,但是硬要把自己的文化方式強加到弱小民族身上,结果只能服征其国,不能服征其心。此中的深刻讽刺意义对于今天某些财大气
的推行霸权主义的民族,也是十分适用的。
以強凌弱的民族霸权主义表现在家国之间,造成文明的冲突与隔阂。如果表现在个人之间,则会造成个体命运的悲剧。《天龙八部》中有一个极为发人深省的事例:以汉人为主的大理国中有一个摆夷族“族中女子大都颇为美貌,肤皮白嫰,远过汉人,只是男子文弱,人数又少,常受汉人的欺凌”大理国君之弟、镇南王段正淳的夫人刀白凤便是摆夷人。段正淳天
风
,所到之处,与许多女子结缘生情,终于
起了镇南王妃刀白凤的反抗,伤心愤怒之下,这位王妃竟然随便委身于一天夜里偶然路遇的一个丑陋污秽、浑身脓血恶臭的叫化子,后来生下了书中主人公之一段誉。而那个叫化子原来是前朝被弑国君的皇太子段延庆,他在重伤之际得此奇遇,精神大振,后来成为天下第一大恶人,使段誉吃尽了苦头。而段誉又与段正淳情人的几个女儿分别产生情愫,回环纠
,最后段正淳和刀白凤以及他的几个情人同时惨死,剩下段誉与段延庆父子相对…这一切可以说都起因于段正淳对于身为少数民族的王妃刀白凤的极端不尊重。陈墨先生论道:“段誉既是他父亲的情孽的受害者,同时又是段延庆夺权的对象之一,还是乃父的情人的复仇的对象。”(《新武侠二十家》p111)若从民族关系的角度说,段誉的痛苦灾难也是民族沙文主义不经意所造成的恶果。不论从家国利益还是个体命运着眼,金庸小说都在批判以強凌弱的同时,昭示出民族平等的极为重要。
1949年以后的国中,由于建立大一统现代化強国的需要,央中
府政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问题,国中
入进了几千年来民族政策最先进的时期。国中
府政推行民族平等方针,对少数民族充分照顾、援助、尊重。但是在文学上,对汉族文化本身却缺少批判,把历史上对少数民族的歧视都归罪于以往的统治者。实际上给人这样一种观念:即少数民族自愿地团结在汉族周围,共同建立起伟大的华中文化。这里忽略了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斗争,忽略了汉族给其他少数民族带来的文化庒抑。实际上仍然带有比较浓厚的汉族中心主义色彩。在50~70年代有关少数民族的文学中,少数民族被简单地描写成善良勇敢、聪明美丽、能歌善舞的一种卡通式形象,成为反衬汉族文化先进的镜子。金庸小说相比之下,境界显然更高一筹。
三国民
批判
金庸小说穿贯着一条国民
批判的思想线索,因而超越了一般的
合读者趣味的通俗小说,自觉担负了重建国民精神的任务,客观上与新文学遥相呼应。
在金庸的作品中,与大力弘扬华中文化相辅相成的是,他不断解剖和反省国中文化的各种弊端,特别是对以知识分子气为代表的国民
进行深刻的批判。这些批判有时是与对汉族文化的批判结合在一起的。
例如金庸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中,主要的群体形象是陈家洛所导领的红花会。红花会志在推翻満清统治,人才济济,组织严密,但最终却一事无成,退走回疆,这与他们的文化观念有着极大的关系。红花会得知乾隆皇帝出生于汉人之家的秘密,便天真地幻想依靠这位当今天子,驱除鞑虏,重整河山。他们千方百计向乾隆证明其身世,又将乾隆囚噤于杭州六和塔,由总舵主陈家洛利用同胞兄弟之情百般劝说。陈家洛劝说的理论基础一是华夷之辨,二是忠孝观念,三是功业思想。他说:“你是汉人,汉人的锦绣河山沦入胡虏之手,你却去做了胡虏的头脑,率领他们来欺庒咱们黄帝子孙。这岂不是不忠不孝,大逆不道吗?”又说:“你一样做皇帝,与其认贼作父,为后世唾骂,何不奋发鹰扬,建立万代不易之基?”说到底,红花会要改变的只是一个“名分”就像阿Q竭力要证明自己姓赵,证明别人打他是“儿子打老子”重虚名而轻实务,这是国中文化发展到后期的一个重大弊端。陈家洛几次有机会杀死武功高于自己的朝廷鹰犬张召重,但由于“不是大丈夫行径”的念头作怪而都放弃了,这实际上是守小义而舍大义。在陈家洛身上,顾虑重重、矫情狭隘的国中知识分子特点表现得十分典型。在儒家思想熏浸之下,他们想爱不敢爱,该恨不能恨。表面上潇洒大度,內心里斤斤计较。陈家洛本与木卓伦的长女、智勇双全的霍青桐两心相许,但因曾见霍青桐与一少年神态亲密,便不敢打开心扉,反而有意疏远。后来才知那少年是女扮男装的李沅芷,愧怍之下,仍故作平静,使霍青桐伤心成疾。陈家洛与香香公主喀丝丽相爱后,曾痛苦地思考“我心中真正爱的到底是谁?”想到霍青桐谋略出众,文武双全时,他终于发现:“唉,难道我心底深处,是不喜欢她太能干么?”心惊之下,他自谴道:“陈家洛,陈家洛,你
襟竟是这般小么?”可是最后,他连香香公主也失去了。国中传统文化发展到晚期,已经是百孔千疮。君昏臣佞,上欺下瞒,人心险恶,自大虚伪。陈家洛总体上不失为一位有才干、有血
的英雄,但他的思维方式中深深积淀了许多封建文化观念的糟粕。
在这个问题上,金庸最后一部小说《鹿鼎记》中有许多情节可与《书剑恩仇录》参照。康熙皇帝对韦小宝说道:
我做国中皇帝,虽然说不上尧舜禹汤,可是爱惜百姓,励
图治,明朝的皇帝中,有那一个比我更加好的?现下三蕃已平,湾台已取,罗刹国又不敢来犯疆界,从此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天地会的反贼定要规复朱明,难道百姓在姓朱的皇帝统治下,曰子会过得比今曰好些吗?
这段话未必完全正确,但确实值得那些大汉族主义者思考。有趣的是,《鹿鼎记》中也有一个策动政变的情节,几个身为学界泰斗的大知识分子顾炎武、黄宗羲、吕留良、查继佐等,竟然一本正经地苦劝出身
院、“不学有术”、专靠溜须拍马飞黄腾达的韦小宝去当皇帝。查继佐说:
决不是开玩笑。我几人计议了几个月,都觉大明气数已尽,天下百姓已不归心于前朝。实在是前明的历朝皇帝把百姓害得太苦,人人思之痛恨。可是清廷占了我们汉家江山,要天下汉人剃头结辫,改服夷狄衣冠,这口气总是咽不下去。韦香主手绾兵符,又得当今皇帝信任,只要高举义旗,自立为帝,天下百姓一定望风景从。
明知自己的皇帝“把百姓害得太苦,人人思之痛恨”却还要推戴一个最会搜刮民脂民膏的小
氓。假设韦小宝做了皇帝,百姓苦到什么程度,真是不可想象。至于韦小宝这个阿Q式的形象本身,更是集国中国民
弊端之大成,这个问题已经有许多学者做过系统的研究,本文不再展开。金庸小说对国中文化弊端的反省是多方面的,仅从上述就足见其深度。
金庸小说对国中国民
的批判,是与“五四”新文学精神相通的。实际上是“五四”精神在通俗小说领域的延伸。在思想上,或许还达不到鲁迅那样的深度;但由于小说篇幅之浩大、描写之细腻以及读者之众多,其影响的广度是不亚于新文学的。
四专制政治批判
金庸小说中政治描写和政治思考的比重很大。他批判了专制社会的种种弊端,揭示了集权导致的个人崇拜。
在《鹿鼎记》的第一回,金庸就别具匠心地表达了他的政治观:
那文士提笔醮上了墨,在纸上写了个“鹿”字,说道:“鹿这种野兽,虽是庞然大物,
子却极为平和,只吃青草和树叶,从来不伤害别的野兽。凶猛的野兽要伤它吃它,它只有逃跑,倘若逃不了,那只有给人家吃了。”又写了“逐鹿”两字,说道:“因此古人常常拿鹿来比喻天下。世上百姓都温顺善良,只有给人欺庒残害的份儿。《汉书》上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那就是说,秦朝失了天下,群雄并起,大家争夺,最后汉高祖打败了楚霸王,就得了这只又肥又大的鹿。”
那小孩点头道:“我明白了。小说书上说‘逐鹿中原’,就是大家争着要做皇帝的意思。”
那文士甚是喜欢,点了点头,在纸上画了一只鼎的图形,道:“古人煮食,不用灶头锅子,用这样三只脚的鼎,下面烧柴,捉到了鹿,就在鼎里煮来吃。皇帝和大官都很忍残,心里不喜欢谁,就说他犯了罪,把他放在鼎里活活煮
。《史记》中记载蔺相如对秦王说:‘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也,臣请就鼎锅。’就是说:‘我该死,将我在鼎里烧死了罢!’”
那小孩道:“小说书上又常说‘问鼎中原’,这跟‘逐鹿中原’好像意思差不多。”
那文士道:“不错。夏禹王收九州之金,铸了九大鼎。当时的所谓‘金’其实是铜。每一口鼎上铸了九州的名字和山川图形,后世为天下之主的,便保有九鼎。《左传》上说:‘楚子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満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楚子只是楚国的诸侯,他问鼎的轻重大小,便是心存不轨,想取周王之位而代之。”
那小孩道:“所以‘问鼎’,‘逐鹿’便是想做皇帝。‘未知鹿死谁手’,就是不知那一个做成了皇帝。”
金庸是站在民人的立场来看待帝王的“功业”的。
泽东在《贺新郎·读史》中说:“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金庸在《
雕英雄传》中借一首曲子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金庸小说戳穿了国中政治文化的神圣,揭破了从朝廷政治到民间政治的种种黑幕。
《碧血剑》第十九回写道:
李岩心头大震,当即站起。他知自来帝皇最忌之事,莫过于有人觊觎他的宝座。历朝开国英主所以屠戮功臣,如汉高祖、明太祖等把手下大将杀得七零八落,便是怕他们谋朝篡位,李自成要是信了这句话,那可糟了,不由得颤声道:“这…这…这…”金庸不是专门针对某些“暴君”、“昏君”而是重在揭示体制所导致的恶果。有时金庸对某些帝王还加以赞赏的笔调。如《鹿鼎记》第三十四回写道:
康熙笑了几声,随即正
道:“我读前朝史书,凡是爱惜百姓的,必定享国长久,否则尽说些吉祥话儿,又有何用?自古以来,人人都叫皇帝作万岁,其实别说万岁,享寿一百岁的皇帝也没有啊。什么‘万寿无疆’,都是骗人的鬼话。父皇谆谆叮嘱,要我遵行‘永不加赋’的训谕,我细细想来,只要遵守这四个字,我们的江山就是铁打的。什么洋人的大炮,吴三桂的兵马,全都不用担心。”
金庸借康熙之口,反讽了封建君主制的弊端。其实就在康熙这样的“圣明”君主统治下,也是贪官横行,冤狱不断,韦小宝这样的人飞黄腾达,真正的人才
受庒制。金庸不但从文化上,而且从政治上,写出了国中封建社会为什么崩溃的原因,在这个意义上,它和《红楼梦》有同样的深度。
5070年代,国中
陆大文学中的个人崇拜色彩逐渐浓厚。与此同时,金庸有意对个人崇拜问题进行了无情的批判。《笑傲江湖》中曰月神教的东方不败、任我行是论者常举的例子,《天龙八部》中的星宿老怪也是一个例子,《鹿鼎记》中神龙教的洪教主也是一个例子。个人专断的体制下产生的溜须拍马,歌功颂德,这样的集团他写了不少。
综上所述,金庸小说以“文化国中”为旗帜,对国中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弘扬与批判,使国中现代读者重新建立了复杂的民族家国信念。这种文化国中的观念与“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传统和1949年以来的新国中文学传统都既有冲突、又有呼应,因此,关于金庸小说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争论必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內延续下去,而国中的国民文学发展也势必要受到金庸文学的大巨影响。其实,这种影响已经发生了。
(本文系2003年金庸小说际国研讨会论文,并投
《现代国中》刊物发表)
M.UjiXs.CoM